在北京,小米智能工厂24小时熄灯作业,无人干预,机器自己配合生产,自己实现品质监控;在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从一片空地到建成仅用不到一年时间,现在可以全程实现自动化生产;在山东青岛,海尔中德冰箱互联工厂通过互联网提供“私人订制”服务,用人工智能做家居设计……这些就是时下人们热议的智能工厂。
智能制造技术赋能下的新型工厂方兴未艾。今年以来,中国制造企业改造升级需求不断释放,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涌现出不少创新亮点。
规模持续扩大
“截至目前,各地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其中,2500余个达到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2级以上水平,基本完成了数字化转型;209个探索了智能化升级,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工信部数据显示,经过转型,这些示范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0.7%,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4.8%,产品不良品率平均下降27.4%,碳排放平均减少21.2%。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前瞻性引领和大力支持。这几年,《中国制造2025》《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纷纷出台。其中,《“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了多项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包括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
新场景不断涌现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制造业?智能工厂以层出不穷的新场景、新方案和新模式,给出全新的答案。
比如,北京市经开区在2022年底已经落地15个数字化车间和16个智能工厂。三一智造、三元食品、京东方、红星等公司纷纷打造智能工厂,全生产过程无需任何人员,即便是熄灯后也能进行生产作业。在这样的“熄灯工厂”里,得益于一系列先进技术,工厂在熄灯无人作业时,不但能保证生产质量,效率同样得到大大提升。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型制造模式已经从概念框架走向落地实施。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力达到59.4%,累计培育出1700多家引领行业发展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全国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个,重点平台连接设备超过8900万台(套),新应用、新场景、新业态持续涌现。
国际合作深化
从国际标准到国际智能制造联盟,从双边合作到多边合作,中国智能制造在国际合作中不断走向更高水准。
比如,今年5月,在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浙江极客桥公司带来了多型号的智能化照明无人机;宁波敏实集团展示了他们制造的汽车零部件以及投资3亿欧元在塞尔维亚建设的新能源电池盒制造企业……
智能制造正在推动全球制造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今年3月,国际智能制造联盟第一次会员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据介绍,这是由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联合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17个国家的85家机构共同发起,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积极推进智能制造事业的科技类社团、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机构在自愿、平等、互利基础上组成的国际合作组织。
一项项成果,见证着智能制造国际合作日渐根深叶茂。据介绍,上半年,国际电工委员会在工业控制领域发布了5项由中国专家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中国贡献的智能制造国际标准累计已达到50余项。同期,国际智能制造联盟成立,中德、中法、中日之间的智能制造双边合作机制也在不断深化,智能制造国际多双边创新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刘少华 邱雨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12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