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则柯:经济学语境的演化经济学

作    者:王则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赫舒拉法教授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第7版)在我国翻译出版,可喜可贺。译者是做事牢靠的李俊慧博士和周燕博士,张五常教授特别为这个译本写了《受教的经历——为老师的课本序》。

遥想当年则柯走上经济学教育的不归路,就是从研读赫舒拉法这本为大学本科生写的微观经济学课本开始的。在国内出版它的中译本,是我20多年来的愿望。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我感到非常高兴,写了《提供思想的经济学课本》在《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发表。

比较赫舒拉法这本著名的教科书的几个版本,再回溯到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初版,对于经济学语境的变化,有一些体会,愿意写下来与本《茶座》的读者分享。

资源的择优配置

微观经济学是关于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和企业的市场行为的学问,行为的模式是当事人的利益最大化。具体来说,消费者是在个人资源的约束之下追求“效用”即消费满意程度的最大化,企业是在企业技术的约束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个最优化的过程,也就是资源的择优配置的过程。

这里所说消费者的资源,通常理解为他的可支配收入。他的资源既可以花在这种商品X的消费上,也可以花在那种商品Y的消费上,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就是最后一元钱如果花在商品X的消费上会带来的“边际效用”,即效用增量,和如果花在商品Y的消费上会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如果最后是消费多一个商品X,就要付出商品X的价格那么多钱,同样如果最后是消费多一个商品Y,就要付出商品Y的价格那么多钱。所以,如果最后是消费多一个商品X,那么最后一元钱带来的边际效用就是

如果最后是消费多一个商品Y,那么最后一元钱带来的边际效用就是

从而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可以表述为

企业的活动,可以概括为通过若干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某种产品,获得利润。在产品的市场价格给定的所谓竞争行业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问题可以转化为产出的最大化,其条件,就是最后一元钱如果花在要素A的投入上会带来的“边际产出”,即产出增量,和如果花在要素B的投入上会带来的“边际产出”相等,那就是

上述两个方程,在微观经济学占有核心的位置。国内一些经济学家,也把上述关系叫做择优分配原理。

价格理论

上述两个条件,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赫舒拉法教授1976年初版的本科生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价格理论及其应用》(Jack Hirshleifer, Pri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Prentice/Hall, 1976)第83页和第358页,有非常清楚的描述。那就是:

现在大家买东西不是讲究“性价比”吗?择优配置原理就体现了性价比的考虑。因为对于同样的商品,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偏好,对于同样的投入,不同的企业因为技术的不同而实现不同的产出,所以消费者的效用和企业的产出都是非常个性化的因素。这样一来,在上述因素中剩下共性的,就只有价格,市场上实现的商品的价格和投入品的价格。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上述择优配置的关键变量,就是商品或者投入品的市场价格。人们之所以把择优配置原理为核心的一整套微观经济学理论叫做价格理论,道理就在这里,——市场价格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

学生跟着赫舒拉法的教科书从消费者理论学到生产者理论,会慢慢适应数学形式的经济学表述。我体会该书在第83页还是采用文字为主的“半数学形式”的经济学表述,到第358页才采取简捷得多的完全数学形式的经济学表述,正是因应这种变化。赫舒拉法教授对于学生认知过程的把握,令人非常叹服。

演进和回溯

赫舒拉法教授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在他生前的2005年已经出到第7版了,后面的版本增加了合作者(Jack Hirshleifer et al, Pri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eventh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在第7版,上述那个文字为主的半数学形式的表述,也已经与时俱进,成为(第97页)

The price ratio of the two goods is exactly equal in equilibrium to the relative extra utility.

而在第525页,萨缪尔森写的是:

而后面一句,用现在方便的符号现在方便的符号写出来,就是

交换一下内项,就与2005年第7版赫舒拉法教授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完全一致。

翻阅初版萨缪尔森《经济学》全书,只有在第524页一处,作者使用了一点点半数学形式的表述,那就是

这样写,真是好辛苦啊,现在的学生一定不肯这样做。

从萨缪尔森的教科书在1948年对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条件采用完全“日常语言式”的叙述,到赫舒拉法的教科书在1976年还使用日常文字为主的半数学形式叙述,到2005年赫舒拉法的教科书完全采用数学形式的经济学描述,这是一个经济学语境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别的现代化可能意味着难度增加,经济学语境的这个现代化,则完全是提供方便变得简捷的演进,——起码对于略略受过一点现代经济学教育的读者是这样。

大家知道,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完成经济学“边际分析革命”的大师,他把微分方法引进经济学的讨论。我们一直听说作为数学博士的马歇尔,在利用微分方法做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以后,要小心翼翼把整个研究“翻译”回“日常语言”,隐蔽所有的数学痕迹,才把研究公诸于世。翻阅1948年初版的萨缪尔森《经济学》,已经能够让我们稍许体会当年这些经济学大师面对的非常不利索的经济学语境。

这大概也是那时候经济学被称为是“一门沉闷的科学”的一个原因吧。所以到了赫舒拉法的时候,他能够对Economics has been called the “dismal science”给出新的解释。他说:经济学曾经被称为“忧郁的科学”。这大概是因为经济学家常常带来怀消息。例如,一旦把所有后果都考虑进来,某项表面看起来颇具吸引力的项目或计划可能就并非如此美妙了。

所以,经济学不是一门讨好的学科。这是现代经济学的品格。

欣慰的进程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大陆的学术环境,非常封闭。回想20年前岭南学院在中山大学成立的时候,我们的名誉院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邹至庄(Gregory Chow)教授,就指定我们以赫舒拉法教授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为主要参考书,开设中级水平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当时我们使用的是该书的第4版。这是岭南学院在中山大学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动作。邹至庄教授还特别强调,学习现代经济学,一定要做习题。这是开风气之先的,因为当时国内经济学方面流行的,还是沙龙式教学。

对于中国大陆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大家知道20世纪80年代得到我国教育部、欧美福特等基金会和众多大学支持的邹至庄项目,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回想30年前邹至庄教授在设想这个项目的时候,强调多从理工科学生中选拔对于现代经济学有兴趣的年轻人。的确,当时中国大陆的经济学教育,距离世界主流,真是非常遥远。30年来,这种局面已经开始出现根本性的改变。

回顾这一切,我们作为这一进程的参与者和过来人,感到非常欣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10373.html

      
上一篇 2023-08-2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