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延川县13岁少女张彤(化名) 受到“二次伤害”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热议。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报道中说,这位少女遭到性侵以后,对她实施伤害的白某被法院以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9个月。然而,7月31日,在未对未成年受害者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当地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将该案件的民事纠纷判决书上传至裁判文书网。网上公布的民事案件判决书显示了张彤的姓名、监护人的姓名、家庭住址,以及具体案情等信息。当女孩得知自己的名字被公开后,情绪起伏很大,且患上了抑郁症和焦虑症,一直尝试寻死。
最终,在张彤家人的投诉以及上级法院的干预下,该判决书被撤下网,相关责任人也被纪检部门处罚。但造成的伤害到底有多深,没有人能说清楚。
难道法院的工作人员不知道未成年人的隐私需要保护吗?肯定知道。但为什么还会犯下这样低级的错误。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两个字:漠视。
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存在特殊性。未成年人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和判断能力。隐私泄露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健康影响。不法分子可能利用泄露的信息进行诈骗,或者采用“身份盗窃”的方式开展其他违法行为,从而给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带来经济损失。泄露的信息可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引发舆论炒作甚至是“网暴”,进而给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小马飞刀以为,一方面,在政府信息公开等行政、司法履职过程中,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不容忽视。不仅涉案未成年人的立案文书、侦查文书、宣告无罪、接受专门教育等案件文书材料要按规定予以封存,而且有关未成年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也要实行依法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必须顺应新形势,因应新热点,迎接新挑战。
前不久,一条来自法国的消息引发了各国网友的关注——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一项新法规:未来,该国父母可能会被禁止在网上晒娃,同时强调了发照片时必须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成熟程度;且父母双方假如有一方不同意,法院将有权禁止另一方发布孩子的照片。此外,如果发布的照片“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尊严或人格”,父母还可能失去处置孩子肖像权的权力。这条消息之所以引发关注,说明了一个问题:网络安全对于未成年人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去年6月,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现状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信息泄露的原因主要包括未成年人身份特征较为明显、信息辨识和自控能力不足、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安全意识不强等。因此,如何创造一个对未成年人更安全、更健康的网络环境,至关重要。尽管这个问题具有挑战性和复杂性,但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提升网络保护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之间的协同能力,只有当自觉维护他人权益、尊重他人隐私成为公众的共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才不会被肆意侵犯。
小马飞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08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