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粮液到底是什么?张掖的回答在这里

来源:好酒地理局

1994年,一款以九种粮食为原料的白酒产品,诞生在中西交汇、民族融合的河西走廊。

此后近30年,工艺极尽复杂的九粮香型,在两代人的探索中走向成熟,滨河九粮液也逐渐在甘肃市场打出一些名气。

“粗风砾性偏较真,不服先河不信神”, 这是滨河集团原副总经理任河宽所写,用以表达滨河人坚持创新的决心和意志。

是什么样的自然风土和历史人文,让滨河选择了以九粮酿酒?为了探寻九粮香型诞生的风土,2023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第二季)走进甘肃张掖。

篇将以手记的形式,呈现好酒地理团队在前期考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01|“粗风沙性偏较真,不服先河不信神”

调研地点:

滨河集团有机原粮基地

滨河集团九粮酒城

滨河集团国风酒庄

滨河集团葡萄种植基地

落地张掖的第一天,和滨河九粮液的团队碰头,等到董事长许福林开腔时,浓重的乡音才会让你真切地明白:确实只有这里的土地上养育出的这样的人,才能酿出这样的酒。

去滨河酒城前,我们先去看了滨河集团的“第一车间”——在高山和沙漠之间的干旱地带,滨河集团建成了占地3万亩的原粮基地。

前往基地的路上,祁连山脉一直在身侧,但只有在平房或矮树的间隙才能望到。

山下是一列铁轨,和山脉一样没头没尾,绿皮上的风景一定很好。沿途开了很久,和远处连绵的相对位置才能挪动一点点。

哪里的风土就有哪里的作物。昨天还在碗碟中的黄米,今天就生在土里。

如果你途经六东高速,可能会偶遇这片原粮基地。

没有想象中的大门,在路边简单停下,和祁连山北麓夹着的,就是这一穗穗的沉甸甸。

在海拔1680米的地方,从2016年开始生根发芽。平均每一株穗穗中就有9500+颗小米。待9月20号前后收割完,一粒粒小米就被送入滨河九粮液的酿造车间,农田里秸秆还田,明年4月底这里将播种高粱。

黄米与高粱轮种,也是滨河能保有土地肥力的一种方式。

土地中埋着滴灌管线,引自祁连山的冰山泉水——这是大山对生长于此的孩子们最直接的“孕育”。

田地之间列着规整的小道,那是给GPS留下的路。33个技术人员足以操控这一整片的收获。

在白酒基地,领略了滨河“”的艺术。

制曲车间内,我们看到了滨河九粮九轮酿造工艺用到的“六曲”,分别是中温大曲、高温大曲,还有白曲、生香酵母、细菌曲、高产剂作为糖化发酵。

“六曲”在提高出酒率、增香、增醇等板块各司其职,比如细菌曲就是用来负责产香,在高温环境下产生焦糊、烘烤等香味物质。让九种粮食作物创造出微妙平衡,九轮次酒叠加调试出更有层次的风味。

这很符合万吨储酒库的木质围栏上刻着的那句,“粗风砾性偏较真,不服先河不信神”。

在酿酒车间,酿酒师傅正在摊晾蒸馏后的酒醅。深色酒醅看上去并无特别,但它却包含了高粱、小麦、沙米、大米、糯米、黄米、黑米、绿豆、豌豆九种原粮。

其中的沙米,我们此前从未见过。它长于沙漠,尤其是宁夏、甘肃、内蒙、新疆、西藏,只能野生,无法人工种植,这也意味着它独属于滨河。这些并不熟知的地区一定藏有更多的特殊物种。

|

沙米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酒厂把园区地图印在了扇面上,其中有一小块是白酒“驯化”基地。

滨河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梁磊笑着解释:刚酿好的白酒是那么狂野的,你要储存,等它慢慢变得成熟,这不就是“驯化”吗?我们相视一笑,也觉得这个说法有意思极了。

半石半泥的窖池前,保师傅正耐心地用30°C、酒精度10-15°的“酒尾子”打湿上层的石壁——保持窖泥湿润,才能使其中的微生物始终得以存活、繁衍,所谓老窖出好酒,其实是老的微生物才能酿出更好的酒。

一天两次,直到糟子进窖。这里关于发酵容器的材料选用,同样经过了多次实验。

去高粱基地的路上,路边立着一排大陶坛,上面盖着的布已经褪色,风把底下的新红翻上来。这里的光实在强烈。

高粱地和之前的黄米种植一样,属于轮种。远处的高粱明显已经进入下一个成熟期。

在滨河,白酒基地和葡萄酒基地对立而望。

在国风葡萄酒庄园,我们进入地下酒窖,看到了近百个橡木桶。橡木桶总共有五种,根据纹理和透氧率等因素投入不同的产品线使用。

这里的酿酒葡萄种植,起于1999年,酒庄则在次年建立,目前年产量3000吨。

葡萄树龄在18年以上,葡萄藤的直径达十余厘米。其中MAX系列的赤霞珠品种有120亩,长在这里的葡萄“一棵树只酿一瓶酒”。

见到赤霞珠时,藤上的葡萄还青紫不一,它们正接受着沟灌。

祁连山脉的冰雪融水,在黑河流经的自然形成的小渠中被抽取上来,再流入田地。

究竟是什么样的风土人情,孕育了这样的酒?从走进生产车间开始,三天的前期考察,美景美酒美食相伴。

先风土,再人情,真实的张掖徐徐而来。

 02|莫把张掖当江南

调研地点:

出美酒的张掖盆地

梦幻的七彩丹霞

使我嫁妇无颜色的焉支山

张掖市博物馆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

见到张掖是从飞机的舷窗外开始的。

穿过一片厚雪般的云层,一条条锋利的山脊在薄雾中割开视野所及。从来都是两山之间夹出一片平原,但在这段地貌中,山脉被两片平原围绕,成为平坦大地的“异军突起”。

平原之上,大地被分成整齐的黄绿碎片,簇状的村落成为其间的另一种美丽。

但其实,张掖是一个大盆地。

在北山与祁连山的包裹下,张掖地区表现为盆地的地理特征。延绵的山体,能够帮助山麓冲积平原阻挡来自北部阿拉善高原的风沙,使得张掖整体的自然环境,较之附近的武威、酒泉等地要更优越一些。

此外,盆地地形的气候相对温和,在水系、山川、风力等的共同作用下,容易在盆地中央汇集大量矿物质以及微生物,创造了酿好酒的天然环境。

比如,茅台镇就是典型的盆地地形,那里是贵州高原的最低点,海拔仅有440米;而五粮液泸州老窖、舍得、郎酒、剑南春等川酒,都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各个地带。

滨河九粮液处张掖盆地内,且从祁连山北坡倾注而下的黑河,在滑过燕支山、龙首山后横穿其中,为滨河提供了充足的酿造用水。

我们到达的时候,因为好些天没下雨,土地、空气连带皮肤都干燥起来。玉米地绿得有些暗淡,树叶肉眼可见的结结实实,没有南方那种吸饱雨水的油润。

但在滨河九粮液厂内,横贯的沟渠、流淌的河水,似乎在告诉我们,“这里其实并不缺水”。

行车路上,白杨作为行道树齐整整地排在路边一一溜,叶片的背阴面是白色的,起风时就像小扇子。树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铁棍山药的形态。

|滨河集团厂区内成列的白杨树,依托有利的水利条件,企业在厂区内已经种植了400万棵树,来提供更加生态的酿酒环境。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临近黄昏,阳光从白杨叶的缝隙里闪闪烁烁地透出来,你会明白原来浮光跃金也存在于陆地。

此次行程,我们把半天时间留给特殊地貌。

七彩丹霞几乎人人都知,但严格意义上,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专家顾问,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王乃昂称其为“红山湾地貌”,也就是彩色丘陵(彩丘)。

红色丘陵经历不同环境发生化学变化,呈现不同色彩的岩层,这就是彩丘。

而彩丘与丹霞比较容易分辨的区别是:彩丘是以岩石色彩鲜艳为特点;而丹霞以岩石形态怪异兼具红色主色调为特点。

一亿年前还是湖泊的地方,湖底沉积的矿物质泥岩在地质变动中浮出水面,在近两千年的风化中才逐渐变成如今的颜色——这是真正的沧海桑田。

景区从北大门进,但不必到达终点,沿途都是风景。

一路上像穿回了侏罗纪,干燥、粗砾、凝固,直到视野中出现人类,才如梦初醒,思绪被拉回21世纪。

再俯瞰来路,时不时有白色的大巴在丘陵间穿行,就像误入异世界的后现代工具。

这里设置了四个观景台,在观景台上极目远眺,远处像彩色的切糕。

形状上有的像佛祖的手指,有的像沉睡的恐龙。抛开想象力,它们都是大地的身体,在张掖这个地方舒展开一小段,让久居都市的人看见,高楼以外的原貌。

在张掖无论是七彩的丹霞景区还是九粮的滨河好酒,他们都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独特,而这背后,都是时间的力量。

烈日下的土地盯久了难免眩晕,170公里外的焉支山可以帮你养养神。

开上连霍高速,情绪随着黄色、白色的骆驼兴奋起来。绿色变多了,背阴面的植被总是更高些。

草地上开始出现大块的碎石和一丛丛的杂草,当然还有马匹,一个个身形紧实流畅,忍不住想象西汉山丹军马场的盛况。

这里隔着军马大草原,与祁连山脉相望。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进,一路过焉支山,击败匈奴,夺得河西地区,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通道。

此后,焉支山和它身后的祁连山就被融入了中华大地。

优质的灌溉水源,充足的光热资源,让河西走廊也成为西北大地上生机勃勃的绿洲粮仓,也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滨河九粮液有了稳定的原粮供给,并逐渐建起了自有的2.5万亩原粮基地。

今天,在当地还流传着赤乌酒坊向骠骑将军霍去病慷慨赠酒,治愈全军将士腹疾的故事。

满眼的青海云杉,冰冷冷的绿色,像是蒙了一层雾凇。这一树种100年成材,看起来不高的树林原来是片原始森林,实在生长缓慢。

半山的观景台上有个玉皇观。有幅对联的下联是“丹宝雅静客去收心养养神”,这里众多植被带来的高负氧离子空气,确实足以让人养神解乏了。

走着走着,开始落雨。

整个地面都是活的,雨在动,虫子也在动。土地渐次出现深色的斑点,雨滴打在帽子和肩头,噼噼啪啪的。下山的路上多由木板铺就,也变得湿滑难行。

今天的天气和前两天被炙烤的炎热比,简直两个样。

回程突然噤声,是围栏外有两头黄斑点的牛。食草动物的眼睛总是很良善,它们都在专心拽着树枝上的叶子,对于我们的目光没有半点在意。也许它也很清楚,谁才是这里的主人。

离开原始森林,来到平原上的张掖国家湿地公园。

与其说湿地,在南方人眼里,可能“绿地”更合适。大片大片的芦苇提醒着你这里是西北,而非江南。

在教育基地,看到展板上关于祁连山之于中国意义的一段话:河西走廊就是中国之臂,它为中国拽回了一个新疆。

走的地方越多,越感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背后,是多少变迁和巧合之下的结果。

湿地公园被当地人称为“戈壁水乡”,人工湖上铺满了荷花和荷叶。有的还含苞,有的开得正盛,有的已尽数落下,裸露出小小的莲蓬。平静的水面上还透出天上的云。

绿道两边的植物长得茂,伸到绿道上来。观光车经过时,会不轻不重地打在车上。

伸出手,芦苇杆与我短暂击掌。我想许多年前生活于此的人,应该也经常在湿地的岸边抚摸这些摇摆飘逸的黄色,“半城芦苇半城塔,一湖芦花塞江南”。

这座城的筋骨在它的一草一木中都坚韧地立着,向下汲取水分,向上吸收阳光,无论是田里的高粱,还是路边的白杨。

在任何一处远望,祁连都张开着臂膀,这是最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行程有限,未见草原和冰川。不算遗憾,在夏天埋下一个期待。

03|游三千世界,此梦是真空

调研地点:

1600年历史的马蹄寺

始建于西夏的(1098年)大佛寺

发现炭化小麦的东灰山遗址

风土其实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如同马蹄寺、大佛寺、东灰山遗址落在自然中,是文字和图片都替代不了的震撼。

马蹄寺嵌在典型的红砂岩之内,台阶已经被磨得光滑。奇迹之所以为奇迹,就是那些常人看来很难做到的事情。

|嵌在红砂岩中的马蹄寺千佛洞,马蹄寺石窟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始建于北凉,有1600多年的历史。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沿道很窄,让游客再多也只能被规成长条。两人对向而行时,一方需要贴墙横着,等另一方先过。

海拔2600多米,寺院外的花顶着阳光,饱和度极高。三十三天石窟下的草甸上有经幡飘动,越向高处温度越是不像夏天。

去马蹄寺石窟群的时候一直忍不住回望。每爬上十几米,回头看时,祁连山脉和底下的房屋、树林就会搭配出不一样的景致。

草甸的半坡上一直窝着一只公鸡,看着我们,一动不动。背后的巨大岩壁上是看起来无法做到的洞窟,荒诞得像毕赣的电影。它大概觉得底下的人都很无聊,一波波的,来了又走。

|

草甸上的公鸡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与上山时候相比,下山要冷将近十度。你知道身后的洞窟草木又将隐入重复的黑暗。

相比香火不断的马蹄寺,东灰山遗址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遗址中,除了各类陶器,最珍贵的是采集到了小麦粒、大麦籽粒、黑麦籽粒、高粱籽粒、稷和粟的籽粒。这是大地和先民智慧留下的信号。

张掖民乐县,也是中华早期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

早在数千年前,华夏炎黄子孙便在这片土地上,顺应天时、道法自然,创造出具有伟大生命力的农耕文明。

历史里,有充足的粮食才有酿酒的基础,民乐县东灰山出土碳化五谷颗粒、酒器或祭奠用兽骨,也已经证实黑河流域有着5000年的酿酒史。

面对一片旷野,如果不置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概只有强烈的苍茫。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是自然开出的花。

在张掖博物馆,我们了解了“金张掖”的物质基础,也发现了这里酿酒产业传承有序的另一个佐证——水利。

明清时的张掖,大力发展军屯农垦,疏浚河道、广开水渠,境内水网密布,农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明廷“欲兴屯田,必开水利”,兴修整治阳化渠、小满渠、大黄山渠、纳凌渠等110条(新开50多条),可灌地117万亩。时有耕地150万亩,人丁增多,沃土连片,成为自唐以来又一个屯田盛世,遂有“金张掖”之称。 图源/张掖市博物馆

期间涌现了多位对张掖发展影响重大的人物。比如清乾隆年间,甘州提督军务苏阿宁为保黑河水源清净,奏请朝廷禁止开矿;同治年间,左宗棠在甘州时组织民众开渠灌溉,扩建河西粮道,道庞遍植杨柳。

时人赋诗称赞:“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结束张掖市博物馆的参观,大佛寺就在它的对面。

从晕晕乎乎的交战融合中走出来,眼前的街道和柳树是这样四平八稳,让人觉得此处应该有驼铃和货物经过才算合理。

看到大佛寺的时候以为是土夯的——实在是颜色太灰扑扑,和印象里的木质结构不太一样。原来是面上的彩绘已经剥落得差不多了。

寺内的卧佛像长34.5米,成为亚洲现存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

925年历史,上千平的格局。如果只有信仰是不够的,统治阶级的支持才是繁荣的助力,繁荣到最后政与教已经变成鸡生蛋的问题。

楹联写的是,睡佛长睡睡千年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虽然不懂佛家,但最好不要求个答案,方知此梦是真空。

内部除了佛像、壁画,还是一个藏在寺院内的博物馆。如果你对经文、藏经阁感兴趣,应该会很开心。和图书馆分类法一样逻辑的藏书方法印象深刻。

在卧佛背面,地藏菩萨身后的壁画中,有西游的故事。画中的猪八戒英勇“出头”,与吴承恩笔下的形象并不相符。

从大佛寺出来的时候,外面的阳光一时很刺眼。一场西游梦,回到现世中。

“丝绸西去,佛教东传。”

|距地表60余米的金塔寺石窟,其最具特色的是东窟一层龛楣两侧悬塑的飞天石窟,历史远早于敦煌飞天,属洞窟艺术之罕见珍品。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张掖在东西互通有无的璀璨中成为一片难得的净土,成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共融的世外之地,孕育出熠熠生辉的人文史。

从历史中走来的张掖,开放、交融、厚重是它的底色,也孕育了这座城市的伟大。

而如果要在这份伟大中,找到一种寄托和承载,找到一种见证者与参与者,酒无疑就是最好的载体。

后记:

滨河九粮液是农耕文明,也是谷物酿酒的集大成者。

《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九酝春酒”的酿酒古法,“腊月二日清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施去曲滓便酿”得“春酒”。

自曹操将这份酿酒古法献给汉武帝后,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至今依旧在滨河九粮液中有体现。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再考虑到各地品种不同,总数量就更加庞大难以想象。

而从中优化选择、优化组合,优化技艺酿造,这种走过漫长历史,不断选择、尝试、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创造。

历史是这样,1994年开始的九粮液的试验也是如此。

当伟大的农耕文明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滨河九粮液身上交汇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产自河西走廊的另一种好酒样本。

在张掖的几天,远眺祁连山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好像为她感动多少次都不为过。

这片土地上的大融合让景、物、人、酒都独一无二,复杂多样的地貌让你可以在一天之内领略戈壁、湿地和原始森林。

更何况,返程的路上,这座古城从不吝它的星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08560.html

      
上一篇 2023-08-2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