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的“酒影”

酒与文学、川酒与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李白“斗酒诗百篇”,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杨升庵“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从这些佳句中,我们品出不一样的文化韵味。酒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文学作品。

7月19日,在《川酒名录》与《人文巴蜀·大美天府—川酒卷》两本新书编撰启动之际,由四川日报全媒体主办的“我的川酒故事”征文活动也正式启动,向所有爱酒、爱文学、爱写作的读者和用户发起征集,讲述与川酒的不解之缘。原上草特别选取其中佳篇陆续刊登,敬请垂注。

大哥比我大18岁,更远年代的大哥的酒事我不清楚,我只知道上世纪80年代以前,乡村酒事只能零零星星地呈现在红白喜事中。

大哥是我们家唯一的乡村红白喜事代言人。方圆几百里中,只要有人家办喜事或丧事,大哥一定会去,不为贺喜或吊丧,就为奔赴一场酒事。

大哥自然要随礼。红布包袱装着半升玉米,家家一个样,回回一个样,家里没有更多拿得出手的礼品。早上,红布包袱挎在肩上,兴高采烈。傍晚,红布包袱捆在腰间,唱着他自己才懂的歌,仿佛一片落叶,在落日的余晖中向着家的方向飘荡。

忘了交代一个背景,大哥不断出席一场一场乡村红白事,绝不是父母纵容大哥的酒嘴,大哥在乡村还有一个身份:支客师,就是负责张罗主家红白喜事那几天所有事务的支客师。

所有安排到位了,在乡村酒席进入尾声时,大哥这个支客师才可以上桌。酒碗在八个人面前端出一条粗白线条来,飘过大哥手中,白线条断了——酒没了。那些年代的主家都是一桌一瓶酒,不像今天能敞开肚皮喝。等到后来,大家瞅准大哥往哪席走,那席准没人去。大哥也不客气,独自一桌菜一瓶酒,傍晚回家照样歌响步大脸更红霞。

后来,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铅灰色的乡村有了花一样的红润,乡里买上了放映机。谁做放映员天天看电影?成为全乡最美的猜想。全乡把所有适合的人选都想过,唯独没有想到我大哥。只有我大哥想到了自己。他给了乡领导两个理由:一是他是乡里小电厂的发电员,和放电影一样,都是“电”字辈的;二是他喝酒当支客师的口才适合放电影。

乡领导居然答应了。显然,乡领导看重的绝不是大哥的酒名。

映山红盛开时,大哥这个乡村放映员的首秀在村校操场上场了。操场上挤满了人,山坡上挤满了人,学校屋顶上爬满了人,那部电影的名字很甜——《甜蜜的事业》。

今天我们总对那些炙手可热的人称什么红。按这个思路,大哥绝对是当年乡村的“放红”。乡村对有手艺的人都称师傅,唯独在大哥这里,称他为文老大。大哥在我们家排行老大,大哥在全县的放映员中确实也是老大。专业的考评术语我们不知道,至少有几手放映的绝活,让其他电影队不得不服这个老大:25秒的换片记录,精彩绝伦的电影解说,蒙着眼睛拆卸放映机,紧扣时事的幻灯宣传……因为电影,大哥成为乡村最受欢迎的人;因为电影,大哥随便到哪家,大家都把家里最好的酒摆上,成就了当年大哥“有朝一日时运转,天天喝酒当过年”的心愿。

1999年,电视机早走进千家万户,电影不再是乡村最稀奇的东西,连当年的胶片放映机都派不上用场,乡里决定解散电影队。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很为大哥高兴。我们经常用披星戴月来描述工作和生活的艰辛,其实这个词就是给我大哥的,披星戴月绝对是他几十年生活的常态。现在,大哥总算可以在星空下睡个踏实的觉了。

大哥回到家中,大嫂倒了酒。大哥连看都不看一眼,仰望着高远的星空。

我们为大哥担忧。大哥又成了乡村支客师,安排酒席,唯独不安排自己的酒。端着大大的茶缸,泡着浓浓的茶叶,看别人喝酒。

大哥的“悠酒”时光,没有了酒香。今年3月,市文化旅游局局长来到大哥家中,捧出一本大红的乡村放映员荣誉证书说,国家不会忘记每个人,国家记着你的奉献,市里惠民电影在乡村巡回放映,你还得指导那些年轻的放映员。

大哥换上崭新的衣服,挎上当年走村串户的放映包,气宇轩昂地走到乡场老街,大声喊着:“哪家有五粮液卖?哪家有五粮液卖?”

大哥醉啦,大哥的喝酒时光又开始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07170.html

      
上一篇 2023-08-1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