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舞剧频出,创作者如何打动年轻观众?丨行业观察永不消逝的电波

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叙事手段表现一定戏剧情节内容的舞蹈形式。舞剧为何在这几年频频“出圈”?在创作上,现阶段的舞剧有哪些问题会困扰创作者?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表示:“近年来,中国舞剧进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全新发展阶段。舞剧如何讲好故事,成为创作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新京报记者从舞剧频频“出圈”的现象深挖探索,专访数位业内人士探讨舞剧“热”下的创作思考。

现象解读

舞剧类演出场次、票房数据呈上升趋势

8月,正在天桥艺术中心举办的“2023首届天桥舞蹈演出季”开启下半程演出。从今年6月启幕至今,本次演出季涵盖《曹雪芹》《训诫三则·聂隐娘》《黄河》《花木兰》《旗帜》《白蛇传》《西游》等多部舞剧,其中由黎星、李超两位青年舞蹈艺术家、青年导演共同执导的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一票难求,这些舞剧用舞蹈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彰显新时代中国原创舞剧的文化底蕴。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舞蹈演出票房收入5.31亿元,中国舞、民族舞类型的舞剧项目数量占比达到56%,成为最受演出市场欢迎的舞蹈类型。其中,《只此青绿》超越演唱会与音乐节、话剧、曲艺等艺术门类的各项目,斩获2022年演出市场票房收入榜首,与《永不消逝的电波》携手稳居前三。今年上半年,由中国舞坛“双子星”韩真、周莉亚执导的深圳原创精品舞剧新作《咏春》先后亮相国家大剧院与北京保利剧院,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之后,再添“爆款”之作。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深受年轻观众喜爱。

除了“双子星”的作品之外,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自首演以来,年轻且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新追求的优秀艺术家为其注入了独特的现代审美,已成为“现象级”作品。同时,以《五星出东方》《朱鹮》《火车站》《醒·狮》等为代表的诸多不同题材与类型的舞剧作品,近年来也纷纷“出圈”,所到之处获得口碑与票房双赢。如今舞剧市场随着剧目的逐渐增多,整体行业规模始终呈现上升趋势。

而在演出场次的数据上,仅以几部大热的作品为例,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实现了文物活用和把美术作品搬上舞台的跨界融合,自2021年首演以来,演出近240场,2023年更是启动120场巡演。自2023年3月起,舞剧《咏春》开启全国首轮巡演,从深圳出发,陆续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武汉、郑州等全国二十多个城市登场,年内将完成80场巡演计划。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首演已开启四轮巡演,计划年内将进行超过60场的全国巡演。这些“爆款”剧目,虽然巡演城市与场次不断增多,但各地依然呈现一票难求的火热局面。

线上传播让爆款舞剧频出

“出圈”“爆款”“现象级”这些近年来看上去经常与舞剧产生关联的词汇,很多年前这二者之间并没有太多关联。如今当人们回溯舞剧“出圈”的第一印象,很多人都会想到2020年春晚中,那一惊艳世人的瞬间:由青年舞蹈家朱洁静领舞的节目《晨光曲》中,伴随着经典音乐《渔光曲》悠扬的旋律,舞台上十余位身着旗袍的女子,以板凳蒲扇舞的演绎方式,刻画出上海弄堂旗袍女性带着烟火味的优雅体面,向全国人民展示这份风雨如磐的战乱岁月里难能可贵的静好时光。作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极富韵味和华彩的片段,舞蹈播出后便迅速引发热议,此后该剧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这部由上海歌舞团排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自2018年上演之后迅速火遍全国。在获得观众口碑的同时,该剧还横扫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大奖。冯双白认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冲破了舞剧叙事的常规,将电影艺术的平行蒙太奇手法和舞台艺术空间切割相结合,在敲击电报的声音效果里,巧妙地、艺术化地辅以电影字幕的提示,给人一种舞台剧与影视剧结合共生的全新视觉冲击力。更重要的是,该剧舞台表演空间的切割在本质上由剧中人物的心理空间所支配,并暗含不同人物的内心视角。尤其舞台空间不是在玩弄外在的、花里胡哨的空间迷彩,而是通过多点并存的视觉层次,深入挖掘舞剧艺术的内在视野,极大地提高了舞剧艺术的魅力。

从2020年《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晨光曲”开始,2021年《朱鹮》、2022年《只此青绿》到2023年《五星出东方》的片段“锦绣”,每一段精彩片段与亿万观众见面背后,都是一部在当年大热的舞剧作品。不仅限于观看人数众多的春晚舞台,以《只此青绿》为例,其实在亮相春晚之前,作品已率先亮相“B站跨年晚会”,为青年观众带来了新颖别致的舞段。据统计,《只此青绿》在B站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1.8亿人次。播出12小时,《只此青绿》单条视频观看量达46.5万次,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3120.7万次。线上“定制版”《只此青绿》舞段也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了这部舞蹈诗剧。

随着《只此青绿》在“B站跨年晚会”爆红,2023年韩真、周莉亚带着她们的最新力作《咏春》再度回到“B站跨年晚会”,《咏春》播出后即登上热搜榜,视频播放量各平台超2亿。韩真认为,无论是《只此青绿》还是《咏春》,她将作品的每一次亮相,都当作是与年轻人之间的相处。而在周莉亚看来,面对传统文化时首先要有一颗敬畏的心,要和传统文化去对话,同时转过身来,还要和观众去对话,尤其是年轻人。“传统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年轻一辈真正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他们才会去主动学习”。通过《咏春》,周莉亚切身感受到了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而相比过去一代观众纯粹接受的状态,她认为,现在的年轻观众有很强的参与意愿,这也使作品的维度和广度更加开阔。

创作思考

拒绝孤芳自赏,舞剧该从当下观众的需求出发

近年来,在诸多颇具影响力的舞剧编导中,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王舸,凭借舞剧《红高粱》《天路》《歌唱祖国》《旗帜》《五星出东方》等作品,为观众呈现了一系列题材丰富、创意独特、风格鲜明、思想深刻的创作,并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荷花奖”等奖项。2023年,自《五星出东方》片段“锦绣”登上春晚舞台后,该剧再度在京上演并随即展开全国巡演,由他担任总编导的无锡市歌舞剧院舞剧《歌唱祖国》也于今年四月登台国家大剧院,算上此次“2023首届天桥舞蹈演出季”中的《旗帜》与《白蛇传》两部作品,王舸在近半年时间内已有四部作品连续在京上演。对于自己的编导作品不断亮相京城舞台,王舸坦言内心里是感到幸福的。“面对每一次创作,我能做的便是将作品不同的状态与表达很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希望他们能够从中找到不同的看点。”

舞剧作品爆款频出,一票难求已成为常态,观众对舞剧的关注度日渐提升。王舸认为,这是个可喜的改变,除此之外,也代表着舞剧的创作质量与水准一直在不断地提高。创作者开始根据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创作,加之借助国家艺术基金等有力的国家扶持政策,对舞剧这门艺术有着促进作用。同时,如今的社交与电视媒体异常发达,无论是荧屏上的春晚、舞蹈比赛、综艺节目等,均促进了大众对于舞蹈演员与作品的关注,接着引发对舞剧的关注。“如今舞剧算是迎来了一个对于自身发展而言,非常繁荣的时期”,对此,导演王舸也清醒地认识到,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身为创作者越要更加清醒,“在这样一个繁荣时期里,该如何去面对普通大众,该拿出什么样的作品让观众喜欢,这其实对每一位创作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无论从选材到立意,还是作品的价值输出,作品的可看性、可解读性等方面,创作一定要从当下观众真正的需求出发,而不是孤芳自赏。这也是近些年创作者要时刻提醒自己需要注意的地方。”

青年力量崛起,艺术质量仍是核心

随着《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只此青绿》等作品的片段在春晚与网络平台亮相后迅速爆火,上海歌舞团首席舞者朱洁静、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年舞者孟庆旸等青年舞蹈家得到了青年观众的喜爱。而随着《披荆斩棘的哥哥》《乘风破浪》等竞演综艺节目的播出,也让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演员唐诗逸以及刘迦、李响等青年舞者为更多人所熟悉。

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热度,直接刺激并改变了舞剧线下演出的市场形态,“刷剧式”“蹲通告”“sd(剧院演职员出入口)互动”式的观演状态,几乎已成为当下年轻观众与舞剧及创作者互动的常态,也让这些热门演出开票即售罄,这些现象已成为当前舞剧市场蓬勃发展的缩影。这些精致又符合当下消费人群审美标准的舞剧作品,如果能够得到当下文化消费的主力军、生力军的支持,如同获取了流量密码,让票房有了相应的保证。朱洁静曾在一段采访中表示,综艺节目就像是一扇窗,窗口为你打开了,你可以推开这扇窗,这应该就是所谓的“破圈”和“出圈”,因为这个光折射进来一定是非常耀眼的,可以意味着一夜之间微博涨好几万粉,一夜之间被人熟知,这种感受对舞者而言是非常耀眼、缤纷的。但她也同时表示,纵观这么多舞蹈节目,能够出作品的、能够让观众们年复一年地用时间去买账的,依然是那些潜心于踏实、安心地工作和跳舞创作的人。

作为“90”后新生代青年艺术家所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始终以一票难求的姿态在当代青年观众里证明着自己的号召力。这部舞剧在2019年由江苏大剧院年轻文化工作者集体投票,从众多剧目中选出成为创作目标。但将一部人物众多、矛盾繁杂的文学巨著改编成舞剧,对年轻的主创们而言并非易事。该剧由“90后”青年舞蹈艺术家黎星、李超携手担纲导演,黎星同时也是剧中贾宝玉的扮演者。可以说,舞剧《红楼梦》在不遗余力传承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秉承尊重原著的原则之时,又将年轻且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新追求的视角注入作品中,完成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也呈现了青年一代艺术家对民族文学经典的重新演绎。

舞剧市场能够发展到今天的繁荣景象,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当下舞剧观众的素养越来越高,也让很多本就是剧场艺术爱好者愿意选择来看舞剧,他们之所以愿意选择舞剧,最核心的关注点仍在舞剧本身的质量。韩真曾表示,“当一个行业内所有的同类作品,质量都达到上乘的时候,观众自然会来。如果遇到非常不好的作品,那么可能观众看两次以后,下次他就不会轻易再走进剧院了。这几年舞剧观众增多,就是因为舞剧的质量有慢慢向上走的趋势,归根结底,艺术质量仍是最核心的东西。”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翟永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06552.html

      
上一篇 2023-08-1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