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孔雨童 绘画 徐进
幽灵外卖,已不是一个新现象了。网络查询可知,早在2017年“幽灵外卖”便已被不断曝光,但迄今在很多城市其仍在“自由生息”。我们要怪老百姓(28.160, -0.41, -1.44%)太宽容吗?肯定不能。究其原因,或许还是监管“手太松”了。
首先,平台的把关就很不严格。据媒体报道,当有外卖商家想申请入驻平台,只需“门头照片和申请的店铺名称一致”就可以通过审核,甚至当记者用有明显PS痕迹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门店照片申请,竟也“通过了”。
如此审核,“幽灵”如何不趁虚而入?
当下,外卖平台在各城市是有运营人员的,但往往更多着眼于“拉新”和增加平台营收。在某招聘网站上,我们也看到了“品控专员”岗位,负责审核合作商家的合同和资质。但这一岗位是否人员充足,又是否切切实实进行了“品控”,是存有疑问的。可想而知,若资质审核时真的能做到每家都“上门”,日常又认认真真把握“品控”,遇到问题立刻“下线商家”,这些挂着虚假门面,后厨藏污纳垢的“幽灵外卖”能减少多少。
另一方面,让有“拉新”压力的平台以一己之力去监管,也并不完全现实,“多拉商家入驻”“多挣钱”和“严卡门槛”本身就存在矛盾。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同样也得增强对平台和商家的监管处罚力度,形成威慑力,而不能监管时不痛不痒,或“严查一阵风”查完接着“放养”。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对外卖的依赖日益加深。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21亿。外卖食品的卫生安全问题已成为关系千千万万百姓健康,甚至国民身体素质的大事。相关部门和平台,需得有对待大事的态度和长效机制对外卖行业进行规范管理,为大众健康负责。
面对在市场上已生息多年的“幽灵外卖”,有网友如此评论:“不知道之前,坦然大方地吃;知道之后,战战兢兢地吃。”这背后的无奈让人感慨,也该令人汗颜。任何时候,食品安全问题都是一道“必答题”,且非“选择题”,相关责任者需得认真反思。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0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