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追赶时代的人梵高

    此前,“躺平”一词曾引发热议,这是放弃努力的一种消极不作为的态度。“躺平”不光是一个热词,也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意味着跟不上时代而自弃。

    新近又流行一个热词“孔乙己”,是当代版的。一些年轻的学子们自嘲学历既是走进社会的敲门砖,也成为下不来的高台,就犹如孔乙己脱不下来的“长衫”。

    确切地讲,其实每个人都穿有两件“长衫”,一件是外在的:如学历、职称、荣誉、资历、头衔等,这是带着标签化的。一件是内在的:如思想、思维模式、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情怀、格局。外在的“长衫”是为人所看得到的,是有形的,而内在的“长衫”是看不到的,是无形的。

    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难以适应当下的时代环境。这种落伍于时代的现象,不仅是指个体,企业何尝不是如此。略以反观,曾经闻其名犹如雷贯耳的胶卷相机企业——柯达,被誉为移动通信之父的摩托罗拉等完全都是能称得上世界级巨头,他们也都是所在行业或领域的开创者,曾一骑绝尘,风光无限。面临新的时代,在短短数年,却遭遇滑铁卢,沦落成失败者而黯然失色。

    不做消极的“躺平者”,不做跟不上时代的“孔乙己”,而要迎着每天升起的太阳,做追赶时代的人。以此与大家共勉,并就如何追赶时代谈以下三点供参考。

    勿以事小而不为

    企业想要有所为或做成事,必须脚踏实地,学会下“笨功夫”,从小事做起。因为图快捷想做大事的“聪明人”太多了,而肯下“笨功夫”,立足于把小事做好的人又太少了,所以能做成事的成功者就成了少数。

    日常工作上所经历的看起来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即便碰到问题,也都感觉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但每当上手,只要你用心,思考一深入,也可能犹如芝麻开门,呈现出的东西、涉及到的内容,触达到事物的本质所引发的内涵,会远远超越你原有的认知,会使你感到豁然开朗,犹如推开了另一层门,看到的是另一重境界。因此,决定你选择的不是事情本身的大小,而是你的思考力,是你自己对做事的心态和定位。

    此前有人总结出成事者的六字诀:“眼高、手低、心平”。

    “眼高”:没有高远、宽阔的眼界和定位,成不了大事。不管治学还是做事,有高远的目标定位是成事的前提。

    “手低”:要想事有所成既要眼高,还要手低。能做事、会做事。会动脑、会动口,更要会动手。别人不愿做,你做;别人做不好,你能做好;别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要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人的能力就是在做事的实践中积累而成的,这是决定一个人成事的资本。

    “心平”:只有保持好的心态,用平常的心做事,即便过程再艰难坎坷,也能坦然面对。熬过苦难,回首则都是由心平所积攒的精神财富。

    没有一个起早、勤奋、进取的人会抱怨自己的出身和命运,积极平常的心态、良好的习惯和坚定的意志力,不会被任何所谓假设的命运打倒。这也是成事者所要修炼的素养。

    我们的工匠群体,我曾称他们为“三代工匠”,这绝不是按年龄所作的简单区分,而是根据他们适应和融入企业转型升级所掌握的技艺,从一点一滴终成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独立解决了很多看似不可能的问题,完成不可能实现的挑战。

    技艺之炼就,绝非一朝一夕,也不是干成一件事就能顺理成章地成了领先者。他们是经过对诸多发生在眼前的、伸手可触的小问题的微改进、小创造、大思考,时而破题、事事精进,才得以形成现在这样一支向好发展的技术梯队。

    勿因事难而推诿

    难和易是相对的,事情难易的参考坐标在于个人的认知。你所认为遭遇的是天大的难事,如泰山压顶不堪重负,换种心态积极面对,办法肯定比困难多,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凡事都往好处想,正向做,即便是不好的事,只要处置得当也可能引出好的结果。你所认为容易之事,若缺少磨砺的心志或挑战的精神,甚至于碰到懒惰或躺平者,再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异常的难,更谈不上达成好结果。

    知难而退者,今后做任何事都只会越来越难;而迎难向上者,可能开头和起步难,此后你会变得越来越从容不迫。

    还有些人,因心态消极或进取心不足,遇事狭隘权衡得失太多,就会导致个人能力和思维始终处在低层次或低水平的重复,难以突破思维上的枷锁,每到关键时刻往往还会掉链子,最后只能是做什么事都难见成效,自成平庸。

    承受艰难与困苦煎熬,是追求愿景路上的必经之痛。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先生应邀在台湾大学毕业典礼致辞时曾这样勉励年轻学子:“不论是为了食物而奔跑,或不被他人当做食物而奔跑。你往往无法知道自己正处在哪一种情况,但无论如何,都要保持奔跑。”只有亲身经历,方有如此深切的感悟;也正因在创业奋斗路上有如此之感受,方能成就而今的英伟达。

    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些人,让我深感其有着创造诸多可能的潜质,其追赶发展的元气满满、能量爆棚、心志弥坚,更催人深思。郑振华是引发我“寂寞论”的触发者,因作品频频“出圈”被大家所熟知,年初已转岗为动画影视工作室的负责人。今天我想说的是,这位曾遭遇人生至暗时刻而又两度叩响金鸡赛事且荣登艺术殿堂的年轻人,正以常人不可想象的对新领域发展趋势的执着,开启了创新奋进征程。他的行而不辍,他在困境中逆行的抗争,他始终坚守在寂寞独处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升华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生活的态度,终将引领他重燃自己,追赶时代。

    人唯孤独,方能出众。人们在很多时候把与人打交道,善于交际视为重要能力,这固然也没有错。但更要意识到能够独处,习惯于孤独,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看比交际能力更为重要。因为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就是在孤独寂寞中造就的。

    在科研技术或其他专业性岗位的众多奋斗者和团队,他们能实现突破、取得成果,就在于“板凳甘坐十年冷”。在我们的周边,即便在一看似平凡的岗位的人,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发热发光,立恒志、求新知,今后想必会成为另一道靓丽出彩的景色。

    唯久久方能为功

    “以久制胜”这四个字是毛泽东同志在年少求学阶段,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所赐教,而影响他的一生。据说毛泽东在当时的笔记里记下:“恒之谓也,不懈之谓也,积之谓也。”前两句无需赘释,而“积之谓也”可理解为人的知识积累,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个人渊博的学识和举世瞩目的伟业,无不浸透“以久制胜”这一事物发展的恒定规则。

    试想,一个人可以做诸多的小事,也能做成一时的难事,但如果缺少定力、缺乏坚持,所做之事便不足以形成质的改变或转化,从而遭遇成长的瓶颈或职业生涯的“天花板”。因此,成事之道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放大积累的效应,炼就深厚的内功,让今后的结果变得“水到渠成”“自然功成”。

    “久久”二字也绝非蛮力坚持、简单重复,而要学会总结做小事和做难事的根本之道,善于分析并汲取经验或失败的根本原因,让长久的努力变成进取的阶梯和成事的基础。

    在去年丽水人才科技好物节上接受采访时,我讲过一个观点:从企业角度,就某种程度而言,人才不是校园教育出来的,人才是实践促成的。发展中的企业,才能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平台;人才的成长壮大,反过来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能制造好的产品,更能促进人才的成长精进。

    曾看过国际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所作的研究分析结论:人的知识,10%来自于教育或培训,20%来自于和他人的交流;70%来自于工作实践。我认为实践本身也并非必然能带来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人的知识更大程度来自于对实践的总结与复盘。因此,对每个人而言,要养成一种好习惯,学会抬头看路并正确使用总结与复盘,这才是实践的根本作用所在。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发生的一个故事讲到,两个著名画家梵高和毕加索,他们俩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又都才华横溢,但这两个人的命运却是天壤之别。梵高一生穷困潦倒,有生之年画了几千幅作品,据说只卖出过一幅画,自杀时只有37岁。毕加索活到90多岁,人生灿烂辉煌,是史上最富有的画家。

    究其本质,梵高的作品不属于那个时代,他只顾自己个人的内心感受,自我封闭,沉溺在自我世界里不能自拔。毕加索能认清时代,能紧跟时代潮流。这也应证了那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识时务就是能看清大势,看明时代潮流,并能跟紧时代。识时务者为俊杰,通常被误以为“没有原则底线,见风使舵”,被当作贬义词来用。其实不然,孔子就被孟子尊为“圣之时者”,即“识时务之圣”。

    有人说,这是一个醒来太慢就不用醒来的年代,你可以继续睡,但醒来以后则时过境迁,这个时代跟你已没半毛钱关系了。“识时务”就是要懂得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人必须学会改变自己,顺应时代潮流,把自己的理想追求融入其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让我们立足于当下,面向未来——做一个追赶时代的人。

    (本文系纳爱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何丽明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会上的讲话)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02004.html

      
上一篇 2023-08-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