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设计+保定制造”助力智能制造产业协同发展

不久后,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生产的崭新列车就将在通往城市副中心的地铁6号线上岗;保定中创燕园半导体的拳头产品也已广泛应用于国内的显示屏、汽车大灯等产品中……北京西南100余公里外,“北京设计+保定制造”的智能制造产业强势崛起。近日,记者跟随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保定,实地探访协同发展取得的亮眼成果。

北大技术催生保定智能制造龙头

步入保定中创燕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三楼的生产车间,伴随着机器运转的嗡嗡声,一片黄色灯光映入眼帘。在黄光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将样片涂上光刻胶,再通过光刻机进行曝光,最终将模板上的图形转移到样片的衬底中。

“目前,我们自主研发的CPSS衬底已经是LED衬底的第三代,它可以将LED外延效率提升10%以上,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中创燕园副总经理窦学刚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表示,年底前该公司将正式扩产,作为目前LED芯片主流衬底的CPSS衬底月产能将从5万片飙升至20万片,预计2024年销售额将接近1.5亿元,三年内的年产值将逼近3亿元。

作为北京大学与保定市2015年签署合作协议后诞生的中创燕园,由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作为孵化主体孵化产生的这家业界新秀,目前已成为主要从事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材料及技术开发的高科技公司。

“北京设计+保定制造”的模式,让其在7年多的发展中,快速完成了超净厂房建设、生产线搭建、产业化技术开发、规模化量产以及扩产等多个步骤。在北京大学的技术支持下,其逐步产业化了CPSS衬底、AlN陶瓷基板以及图形衬底复活等多项先进技术。

“保定市相关部门在这次扩产中积极帮我们解决了电力扩容等问题,还将给我们提供资金等方面支持,这让我们对自身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更大信心。”窦学刚说。

“北京高新技术企业来到保定发展,工业用地和人力资源等成本的大幅降低,加之北京技术与中关村管理同步到位,使得这些企业得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潮中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负责人张曙光道出了中创燕园等园区企业在近年来快速成长背后的秘密。

张曙光表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正是全国首家由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创新中心,该项目于2015年4月28日正式揭牌启动。创新中心遵循“引高端、搭平台、建氛围、做示范”的思路,严格按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命医疗健康、科技服务等产业定位筛选企业。

截至目前,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已吸引到包括中国信通院、中创燕园、玄云动力、诺未科技等360家企业和机构注册办公,员工数量逼近4000人。创新中心累计培育出国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60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2家,规上企业18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3个,科技企业占比70%。在这里,入驻企业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1亿元,取得了知识产权1000余件。

围绕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中心夯实搭建园区产业服务体系,正围绕产业链完善孵化链、创新链。创新中心还在联合重点入驻企业共建“生物医药(细胞治疗)创新实验室”“计量检测实验室”“软件检测公共实验室”“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关键材料体系生产检测实验室”等专业技术公共实验室,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全周期产业服务支撑。

据张曙光介绍,按照保定市提出的“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协同发展路径,“一中心”即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6.2万平方米的双子座写字楼,功能定位总部办公+研发展示;“一基地”即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12.4万平方米的研发与生产厂房,定位于总部办公+研发+生产;“一园区”即保定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园,可为企业提供总部办公+研发+生产+全产业链配套。去年,创新中心企业总产值已突破22亿元。

立足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良好的创新生态氛围和产业集聚态势,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还率先启动了保定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园的规划建设。该园区占地75亩,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科技服务为支撑,打造细分领域专业园区,预计投资总额8.5亿元,2025年将交付运营,规划建设面积16.5万平方米。

“截至目前,保定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园的一期已交付运营。未来它将成为我们重点承接京津冀数字经济产业项目的新龙头。”张曙光表示。

河北智能列车将“开往”副中心

有人手中的电钻运转不停,有人正在调试车辆电路,在巨大钢架支撑下的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总组车间内,80余人各司其职,全力组装未来将“开往”副中心的6号线地铁列车。

在这座总组车间产线13工位三上,一辆列车标注着“北京地铁6号线第6列第55辆”,工人师傅正在进行侧顶板安装与灯带安装等作业。河北京车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基地共有预组车间、总组车间等10个车间,800余位工人师傅正全力大批量组装北京地铁6号线扩容增购所需的列车。根据组装进度,每一批次的车辆组装时间大约需要4个多月。未来当这些6号线扩容所需列车上岗后,6号线的列车间隔有望进一步加密。

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党委副书记张冬威介绍,京投公司及所属京投装备打造京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在河北保定设立了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在北京设立技术研究院,负责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研发工作,推动形成了“北京设计+保定制造”的轨道交通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新格局。

北京设立的技术研究院以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驱动,紧跟轻量化、智能化、环保化、便捷化趋势,打造了囊括主流车型及差异化特色车型在内的轨道车辆产品,形成了以市域车、A/B型地铁车、铰接轻轨车、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等产品为重点,门类齐全且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谱系,先后开展了北京轨道交通3号线、6号线、11号线(北京冬奥支线)、12号线、13A、15号线车辆以及杭州亚运会重要轨道交通线路绍兴1号线的设计研发工作。

张冬威介绍,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于2018年开工建设,总投资40多亿元,占地1500亩,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规划产能达1300辆城市轨道车辆。100天洽谈签约,60天办清证照,400天开工达产,创造了“京投速度”“京投质量”,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成果。基地建成以来,已累计下线16种车型、近600辆车。现阶段,产品将大批量服务于北京轨道交通6号线等线路,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装备名片。

“基地不仅拉动了保定地区的就业和经济,也对培育首都轨道交通及其关键零部件等上下游产业,提升河北高端装备制造水平,改善保定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城市品位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张冬威表示,“北京设计+保定制造” 的产业发展模式,既发挥了首都创新优势,又汇聚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优势技术和创新资源,还抓住了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带动了环京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未来,京投装备作为北京市属国企,将立足京冀所需,优化布局造车、修车、研发和全生命周期维修服务四大业务板块深化京津冀合作,构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北京标准”“北京模式”和“北京品牌”,打造轨道交通行业“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典范工厂,带动轨道交通配套产业和服务行业发展,为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提供硬核装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01739.html

      
上一篇 2023-08-0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