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亿美元,强生挖到宝了吗?
去年11月1日,强生宣布以166亿美元收购Abiomed全部的股份,且若未来达成既定商业和临床试验里程碑,Abiomed的股东还将额外获得最高每股35美元现金权益。
收购之后,强生在大力推广Abiomed旗下Impella系列介入式人工心脏(pVAD)的同时,也先后收到了两张一级召回通知。
据悉,美国药监局认定的一级召回是最严重的召回类型,使用这类被一级召回的设备可能会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
面对连续两次一级召回,强生及Abiomed却显得胸有成竹,并未将产品全部撤回。强生与Abiomed为何如此有底气?这两次召回分别是什么原因?对行业及市场有哪些巨大影响?
介入式人工心脏是一种创新器械,可通过不同方式增加血液流量,增强血液灌注,减少心肌氧耗,在短期内帮助急性心衰患者增强心脏泵血功能。
与人工心脏产品相比,介入式人工心脏可通过微创介入的方式治疗患者,创口更小、伤害更低,在体内运行支持的时间也相对更短,适用于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急性心肌炎、合并休克的心肌病、顽固性心衰、AMI所致的心源性休克、高危PCI围术期支持等。
据介绍,介入式人工心脏关联的心衰,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五年死亡率高达30-70%,被公认为是“心血管病领域最后的战场”。
心衰的危害性及庞大的患者数孕育出了“下一个蓝海”。根据公开数据,全球心衰患者近3000万,我国心衰患者约有1067万。预计随着心脏疾病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老龄化程度加深,心衰患者数量将持续增长。
市场研究机构ReportLinker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心衰治疗器械市场预计于2025年达到140亿美元;中国心衰管理市场规模将超百亿。
自从2005年切换到介入式人工心脏赛道,Abiomed就不断扩展Impella介入式人工心脏的适应症,并不断推出新型号产品。截止目前,Impella已成为包含多种型号的系列产品:包括Impella CP、Impella 2.5、Impella 5.0、Impella 5.5、Impella RP。
其中,Impella CP、2.5和5.0、5.5是以主动脉瓣逆行的方式直接从左心室泵血;Impella RP则是通过下腔静脉插入肺动脉为右心系统血流动力学支持。
在全球市场,受限于介入式人工心脏的高技术门槛,仅有少数企业布局,而且Impella是目前唯一获得美国FDA批准的经皮心脏泵技术,其他企业的介入式人工心脏还处于研发或临床注册阶段。
全球唯一获批的地位,为Abiomed带来了丰厚利润。2022年财年,Abiomed营收达10.3亿美元,其中来自Impella的收入为9.85亿美元,占总营收比例超过95%。可以说,Impella几乎撑起了Abiomed的全部估值。
另外,凭借Impella系列产品,Abiomed成为美股2009年至2019年间14支十倍医药股之一。
近几个月,撑起Abiomed估值的Impella系列产品连续两次遭遇一级召回。2023年6月,FDA一级召回Impella 5.5心脏泵,涉及466台设备;2023年7月,FDA再次一级召回Impella设备。
尽管连续两次收到一级召回,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Impella的设计并没有问题,其累计应用超23万例、获得临床与患者的一致认可就是明证。而且,在召回通知中,也并没有与召回原因有关的死亡事件(临床事故)。
那么,两次一级召回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2023年6月,美国药监局一级召回配备SmartAssist系统的Impella 5.5,原因是灌注液泄漏导致灌注压降低,引起设备警报。如果不加以解决,可能会导致心脏泵停止运转,患者失去治疗;如果泵发生故障,处于危急状况的患者可能进一步恶化,病情加重,甚至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
对此,Abiomed采用分阶段更换的方式,正在召回带有SmartAssist特定套件的Impella 5.5,替换库存中所有受影响的泵。同时,Abiomed也表示:“应在操作环节和消毒环节加强管控,按照Instructions for Use(使用说明)严格进行操作。”
根据本次经验教训,国内相关企业应尽快固化产品的规范操作,减少因操作不当引起的不良事件。
2023年7月,Impella又一次被美国药监局一级召回。原因是:对于实施过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手术(TAVR)的患者,Impella的旋转叶轮存在与TAVR植入物(远端支架)碰撞的风险,碰撞可能损坏或毁坏叶轮叶片。受损的叶轮系统可能减少血流量或停止心脏泵的运行,从而延误治疗或无法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血流量支持。对于需要高水平支持的患者而言,没有足够的血流量支持,可能会危及生命。另一风险是破碎的叶片碎片可能流入血管系统,引发栓塞。
对此,Abiomed建议医生注意Impella与TAVR的潜在相互作用;在TAVR患者体内小心放置叶轮系统。同时,Abiomed计划更新系统指令,并敦促临床医生避免在Impella设备旋转时对其进行重新定位。
但是,Abiomed并不计划将Impella设备撤回。其在声明中指出:“这些设备仍然可用,Impella技术可继续安全地用于植入TAVR瓣膜的患者。”
心岭迈德评价道:“产品本身没有问题,主要是手术操作方面导致的本次召回。后续临床医生开展相关手术时注意Impella心脏泵与TAVR金属支架的距离即可。”
丰凯利表示:“我们同样认为主要是医生教育和产品使用方面的培训不足导致的。其实,在丰凯利去年启动PERSIST-I临床试验时就已经注意到该潜在风险,因此在产品使用手册中已经加入相关风险提示。”
总的来看,连续两次一级召回,既没有影响Impella产品的适应症、适用范围,也没有影响其市场情况,Impella仍在大卖。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Impella产品接连收到两张一级召回通知书的同时,国内介入式人工心脏企业正突飞猛进,实现跨越式发展。
介入式人工心脏毫无疑问是高技术、高门槛赛道,但国内仍有一批创新企业布局。其中,心恒睿医疗、核心医疗、通灵仿生、心岭迈德、生命盾医疗、晟视科技、心擎医疗、丰凯利医疗等企业不仅在资本寒冬期逆势完成融资,且相关介入式人工心脏推进顺利,进展极快。
核心医疗自主研发的CorVad介入式心室辅助系统于7月24日成功完成首例临床试验手术,并于7月27日进入绿色通道;
生命盾医疗、心擎医疗、晟视科技已完成首次动物实验;通灵仿生、心岭迈德即将开展临床试验;
刚刚完成融资的心恒睿医疗将加速其OmniHeart经皮心室辅助装置的注册临床……
在技术上,各企业也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并通过差异化策略,针对Impella产品表现出的局限性进行了优化、升级。
目前,按照动力装置的位置不同,介入式人工心脏被分为电机内置和电机外置两种。已经广泛应用的Impella 2.5、Impella CP、Impella 5.0采用的是电机内置路线。而处于研发阶段的Impella ECP系统采用的是电机外置路线。
其中,生命盾医疗、心岭迈德等企业布局了电机内置技术路线。心擎医疗、丰凯利医疗布局了电机外置技术路线。部分企业则同时布局了两种技术路线。
■ 电机内置技术路线
据悉,采取电机内置路线的介入式人工心脏产品,传动距离更短,振动更小,因而此类介入式人工心脏产品对心肌和心脏瓣膜的损伤更小,流体更稳定,产生的涡流少,对于血细胞的破坏小,溶血和组织损伤风险低。不过,由于电机置于体内,其产品尺寸也更大。
以生命盾医疗为例,其介入式人工心脏的导管外径为14Fr,可通过经皮股动脉和腋动脉两个外周路径进入左心室,提供3.0L/分钟的平均流量。该产品主要面对高危PCI术中保护和心源性休克两个适应症,使用时长为2小时到3天。
在微电机的密封和降温方面,生命盾医疗采用了创新设计的“非灌注密封”技术方案。据介绍,“非灌注密封”技术方案避免了Impella系列产品可能出现的灌注液泄漏问题,并有助于降低生产工艺难度,缩减成本。在使用过程中,临床医生还无需建立体外灌注通路,提升了安全性和操作性。
目前,生命盾医疗介入式人工心脏已完成首次动物实验。实验数据显示:其溶血量远低于临床相关值、在泵的关键部位没有血块或血栓形成、没有重大临床并发症。
同样布局电机内置路线的通灵仿生也针对性优化了介入式人工心脏产品。其不仅攻克了电机内置+液封技术,还通过优化动力装置和叶轮设计,对溶血性能进一步提升,使溶血指标大幅优于可接受标准;通过降低溶血,延长介入式人工心脏的治疗时间;通过结构优化和材料选型,避免介入式人工心脏在心腔内折断残留的风险。
基于在微型电机、低溶血叶轮、液封技术及新型抗凝降温系统等方面的创新,通灵仿生研发的介入式人工心脏具有溶血低、操作简便、无体内折断风险等优点。
■ 电机外置技术路线
相较于电机内置路线,采取电机外置路线的介入式人工心脏产品拥有小尺寸、小创伤、低出血风险、术后创口恢复更加等优势。不过,其也存在对柔性传动轴、可折叠叶轮等技术要求高的问题。目前,全球仅少数几家企业掌握了此类技术。
根据临床需求,丰凯利医疗同时布局了体内电机技术和体外电机技术。其中,体外电机技术路线产品进展更快。
据介绍,丰凯利医疗体外电机路线的介入式人工心脏产品具有小尺寸、无温升和易操作的优势,更适合短期(数小时至数天)临床使用。同时,由于外置电机可重复使用,其单次手术成本将大幅下降。
目前,丰凯利医疗的第一代介入式人工心脏产品SynFlow 3.0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首个临床适应症为高危支架手术保护,已完成PERSIST-I临床试验,近期将启动PERSIST-II大规模试验。
心擎医疗也选择布局体外电机技术路线。据悉,心擎医疗主要围绕“创伤性、流量、支持时间”三项核心指标研发介入式人工心脏。其研发的介入式人工心脏介入尺寸为9Fr,可减少血管并发症;其软轴与柔性叶轮设计具有优异的通过性,通过主动脉弓及瓣膜无阻力;折叠式叶轮设计则可在更低转速下提供更大的水力学效果,流量可满足心源性休克患者。
目前,心擎医疗的NyokAssist介入式人工心脏已在国内完成最终改进后的动物实验。
除上述企业外,国内其他企业还通过自主原创技术,升级迭代介入式人工心脏。
例如,核心医疗的CorVad介入式人工心脏使用内置轴向双电机技术,具有尺寸小、流量大、发热少、使用寿命长、血液相容性好等优点。与海外已上市产品相比,CorVad在同一尺寸导管下拥有更大的流量。目前,CorVad在研有多种型号,为不同流量需求、不同支持时间需求的高危临床患者,提供满足中短期循环辅助的全方位治疗解决方案。
晟视科技依托其血流动力学数值仿真和实验模拟测试技术,独立设计研发出数款中、短期机械循环辅助产品,有效解决该类产品常见的溶血、凝血、长期稳定性差等核心难点技术问题。
心恒睿医疗的介入式人工心脏产品采用高效的流体设计,流量达4.0L/min以上。在血液相容性方面,该产品溶血指数NIH较行业标准降低了90%,对血液的破坏更小。同时,该产品的微型植入电机具有体积小、功率密度高、生物相容性好、可靠性高等优势,可持续、稳定运转7天以上。另外,该产品还装载有智能安全监测系统,通过内置算法可判断血泵位置及运行状态,提高产品在非手术室环境(如ICU、转运)下连续运行的安全性,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目前该产品正在申请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截止目前,越来越多的国产介入式人工心脏从动物实验走向临床试验阶段,即将批量获批,这个赛道的比赛才会正式开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200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