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新周期,面临“认知战”新挑战中国电影

近期,华东师范大学毛尖教授的访谈《告别这个“文化庸俗”的时代,影视圈需要一场左翼运动》受到各界关注,引发了对中国电影内外部环境的重大周期性变化及其困境、挑战和出路等的广泛讨论。的确,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中国电影在票房冲破百亿门槛并不断高歌猛进、实现人类电影史上罕见的指数式增长之后,又经过疫情的调整周期,如今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科学、理性评估中国电影内外部环境的重大周期性变化,其意义和价值,显然不仅局限于中国影视行业本身,对我国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都有着长期、复杂的历史影响。

自上世纪末我国影视领域的市场化、产业化改革以来,如何面对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外部挑战,一直是中国电影面临的一大难题。包括我国香港电影在内,自《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等之后,面对接踵而至的《哈利·波特》系列、《指环王》系列、《碟中谍》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等,中国电影始终难以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然而,我国电影市场近年却在悄无声息间迎来了长周期的历史性变化,美国电影的在华票房正逐渐让位于国产影片。尤其是在今年暑期档,无论是《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还是《八角笼中》《孤注一掷》,都遥遥领先于《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这样的知名IP。表面上看,这是因为《黑寡妇》《尚气与十环传奇》《永恒族》《奇异博士2》等相继因抹黑他国形象、同情法西斯等拙劣表现,票房和口碑较之前的高点均出现极大滑落。实际上,则是因为相关影片不得不回应和聚焦于美国近年来的尖锐社会矛盾,在价值观上日渐丧失跨区域的普遍性;而且相关影视资本为了保证线下的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的巨额收入,内在地限制了相关题材和类型的进一步创新,日渐脱离了当代世界的现实发展步伐。这也是当下美国社会日趋全面保守化的缩影。

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影产业不断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在影视行业内部,更为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加贴近现实和传统等的题材和类型的不断创新,逐渐改变了中国电影面对美国等外国电影曾经长期处于明显劣势的行业状况。以今年暑期档的《长安三万里》为例,它还带动了唐诗主题旅游线路等相关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多样化开发。影视和文旅有机融合的阶段性新特征,不仅激活了全国消费市场的新活力,也正在推动我国的文旅融合进程深化发展到新的阶段。

在此基础上,中国电影进一步提炼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更加具有现实可操作意义的标尺和参照。更为丰富的商业生态自然有助于推动包括动画电影在内的中国电影,在好莱坞影响力相对下行的发展周期里,找到符合自身条件、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的发展模式。而且,以中国电影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化必须要提出有别于美国价值和标准的,更具有亲和力、普遍性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更好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也只有将凝结着中国经验的当代中国式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背后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播到全世界,才能最终更好地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面向未来,中国电影仍面临众多错综复杂的文化挑战,而且终将与以影视、游戏等为代表的美国当代文化展开正面交锋。例如,从《三体》系列到《流浪地球》系列,我国的科幻文艺创作正不断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力,这也使美国从传统的好莱坞到新兴的流媒体都不得不做出回应。

据悉,美国相关影视资本在改编我国知名科幻小说《三体》《荒潮》等的过程中,不仅强行塞入美式价值观,还不惜以杜撰、诬陷的方式刻意丑化我国形象,将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生态危机等相关的污名化符号强加给我国,既试图转移其尖锐的国内矛盾,也妄图实现其“美国优先”的总体政治目标,以及进一步打压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等一系列图谋。这都决定了我国以电影为代表的文艺创作,在接下来的至少一个完整周期内,必须直面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生态危机等世界性议题,在文本内外都明确提出可以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多维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这也是在美西方对华认知战不断升级大背景下的一大迫在眉睫的现实挑战。

(孙佳山,作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199582.html

      
上一篇 2023-08-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