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时评 周子勋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与今年4月份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相比,“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是新提法,表明中央已经把有效恢复和扩大消费的着力点落到了终端消费上。
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扩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提出20条针对性举措。其中,在稳定大宗消费中,除了此前已强调过的新能源汽车、家装家居和电子产品消费,此次《措施》还提出了要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在扩大服务消费中,强调要扩大餐饮服务消费、丰富文旅消费、促进文娱体育会展消费、提升健康服务消费。要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假日消费。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国内需求不足。从消费来看,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05178亿元,增长8.3%。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51亿元,同比增长3.1%。从上半年各月消费增速变化可以看到,尽管在疫情管控放开后出现了所谓的“报复性消费反弹”,但这一势头并未持续,消费增速在短期反弹之后出现了放缓。消费与宏观形势密切相关,在经济恢复不好、就业压力增大、收入预期不佳、地方财政普遍恶化的背景下,不论是个人消费还是政府消费,都没有找到持续恢复的动力。国家统计局7月31日公布的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3%,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这说明市场需求景气度在持续改善,但是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
因此,对于如何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政策的关注点之一,仍是推动消费需求的恢复和扩大。这意味着推动经济结构改善的长期政策和短期逆周期的总量政策需要结合在一起。这不仅需要财政政策推动经济结构的改善,保障民生支持,更需要宽松的货币环境,来改善消费需求和供给。
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扩大内需,这是中国经济转型要完成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今后的宏观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消费政策,都将围绕内需来做文章。从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随着扩大消费需求、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促进民间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推动城中村改造等扩内需、提信心的政策落地,将促进生产端尽快恢复增长到正常轨道,进而带动工业生产稳步恢复,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回暖。
总之,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拓展扩大最终需求,有效恢复和扩大消费,需要多用改革的办法提升消费能力。一方面,优化政策,提振民企发展信心。因为民企是就业的蓄水池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主体,在提升消费能力上具有独特优势。所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对于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让更多的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增加居民收入,从根本上扭转消费需求不足的局面。也就是说,要从分配机制入手,增加民生保障性支持,提高社会保障程度,构建有效促进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196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