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37年,只想找到血缘之亲,找到我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提及寻亲之路,今年65岁的陈宝玲眼含热泪。20世纪60年代,陈宝玲被家人送至上海孤儿院,后转到鞍山被领养。近日,她通过志愿者组织联系到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希望通过本报帮忙寻找到失散多年的沈阳亲人。
童年:先被送至上海 后被鞍山夫妻领养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生活困难,一些家庭为了让孩子生存下去,忍痛把孩子送到上海。后来,这些孩子被送至上海孤儿院。再后来,上海也难以接收这么多孤儿,于是一些孤儿被分配到草原。电视剧《国家的孩子》中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
这段北方草原上动人的民族团结往事,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但鲜为人知的是,除了那些被送去内蒙古的孤儿外,一些孤儿被陆续转送到北方多地,鞍山市接收了150多名孤儿,陈宝玲就是其中之一。
发现:身世直到入团时才“暴露”
陈宝玲在鞍山被领养,养父母对她疼爱有加,考虑到为其身世保密,屡次搬家,最后定居在鞍山市铁东区永昌街,一住就是20年。陈宝玲一直以为养父母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直到上中学准备入团时,因养父的家庭成分是地主,导致第一批没入上。学校老师告诉她:“你和别人不一样,你是抱养的,把家里社会关系写清楚就可以。”直到此时,陈宝玲才得知自己是被领养的孤儿。她听邻居和二姨说,自己是从鞍山市铁西区共和孤儿院被养父母抱回来的。
回到家后,陈宝玲对养父母发起了脾气。养母当时刚做完喉癌手术,说话困难,听到她的话后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她告诉陈宝玲:“你确实是从上海过来的,你的父亲姓朱,你想去找亲人,我可以给你拿路费,告诉你地址。”看养母伤心欲绝,陈宝玲的心也软了:“妈,别说了,我不找了。”不久后,养母去世。每当回想起当时的行为,陈宝玲都觉得非常对不起养母,充满了愧疚。
遗憾:与认亲机会擦肩而过
后来,陈宝玲成了家,婆婆杨凤云在鞍山铁东站前钢窗厂上班。一天,婆婆下班后告诉她,有一位自称沈阳市烟酒公司姓朱的男士来鞍山出差,钢窗厂的胜厂长接待了他。那位朱先生向厂长打听,当地是否有人家抱养过1958年2月出生的女孩,胜厂长对此并不清楚,事后和厂里的工人说起这件事。当时,厂里好几位同事是陈宝玲一家在永昌街居住时的邻居,就说:“厂长,咋没有?杨凤云的儿媳就是1958年那批孤儿之一。”
然而,当陈宝玲得知这一消息时,已错过了与朱先生见面的机会。几年后,她单独去沈阳烟酒公司寻找生父的信息,但接待她的人说,原烟酒公司已被分成了三家公司,无法帮她查到信息。寻亲的线索又一次断了。
希望:基因检测锁定家乡
后来,陈宝玲加入了一个鞍山孤儿寻亲微信群。2020年底,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查找被拐失踪儿童的“团圆行动”。全国公安机关依托“打拐DNA系统”,以侦破拐卖儿童积案、查找失踪被拐儿童为主要内容,全面查找一批改革开放以来失踪被拐的儿童。北迁孤儿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被列入此次行动的任务中。
寻亲群群主联系了当地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给所有群成员进行了血样采集,将大家的基因信息与公安系统内的基因信息进行比对,为四名群友找到了家人。但陈宝玲亲人的信息还是没找到。
求助:欢迎知情人士拨打本报热线
陈宝玲所在的寻亲群群主联系本报,希望通过媒体帮助她找到家人的住址,为寻亲之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如果您知晓当年“沈阳市烟酒公司”朱先生及其亲人信息,欢迎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009—1。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杨硕 实习生 荣冀晴
受访者提供图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196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