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11家上市公司争相跨界储能,有望诞生第二个宁德时代?

来源:华夏时报

离起跑线不远的储能行业已然开始残酷竞争。“当下产能过剩,未来市场空间无限,鼓励大家入局,但是大部分企业会被淘汰。”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描述了目前的储能市场。

朝阳赛道的吸引力并不难理解。在能源变革及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中国未来对电化学及其他储能需求很大。林伯强对记者表示,“储能是一个市场空间无限,需求巨大的行业,企业想做储能很正常。”

高收益与高淘汰率相伴,储能板块的丰厚回报不属于想捞一笔就走的投机公司。如同率先发展的电动车市场,这些从零开始的入局企业需要在政策扶持期间努力成长,克服相应的技术难题、跑通商业模式、度过近在咫尺的产能过剩期,以期望成为最终生存下来的少数强者。

各行入局者众多,跨界企业为何入局

简单来讲,储能可以被理解为“充电宝”,可以实现能源的储备、输出与利用。当下最为常见的是化学储能,主要需求在电源及电网等发电侧。

2023年以来,即使是在经济追求稳定增长的大环境下,储能这一万亿赛道依然充满吸引力。据不完全统计,跨界入局的上市企业已达11家,包括五粮液和工业富联(22.260, 0.13, 0.59%)这两家市值几千亿的酒业和消费电子龙头企业。

这11家企业来自各行各业,涵盖了衣、食、住和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其入局方式各有不同,包括开设子公司或合资公司、入股或收购储能公司、新增经营范围等。转型后的业务则集中在锂电池等储能电池的上下游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储能界的新人并不全都处于营收稳定增长的状态。今年一季度,服装企业浪莎股份、科技企业世名科技(12.150, -0.62, -4.86%)和陶瓷企业松发股份三家公司均出现了营收和归属净利润同比下降的情况。

一般来讲,公司业务可以分为现金牛和增长业务。现金牛市场份额可观且利润稳定,增长业务重增速而非增量。对于这些跨界公司来讲,储能或是它们想要抓住的第二增长曲线。

从行业来看,储能已成为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的新增长引擎。截至2022年底,储能电池系统业务在宁德时代营收中的占比已达13.69%,位居第二。该项营收从2021年的136亿元增至450亿元,增幅高达230.16%。

对跨界储能企业而言,锂电池或许也是一个比较好进入的方向。

单从建设周期来看,新型储能中的电化学储能项目建设周期为3至6个月,比抽水蓄能电站和新型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等其他类型的储能系统都短得多。

此外,锂离子电池的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应用场景相对广泛。在当下新型储能中,锂离子电池的占比高达94%。

“储能赛道很好,需求巨大,市场空间无限,跨界储能很正常。尤其在中国的背景下,对电化学及其他储能要求巨大。”这是林伯强对这些企业为何跨界储能给出的回答。

储能市场成长空间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与此同时,需求端的增长亦在持续且政策利好消息不断。

目前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增加显著。而新能源并网提速会给电网造成随机波动的困扰,能削峰填谷,保证电力供应的储能行业正是能源结构改革里不可缺少的伴生品。

红海竞争,有望出现第二个宁德时代

企业涌入储能行业的火爆程度已无需怀疑。林伯强表示,“现在的竞争已经很厉害了,国企、民营和各地方企业都在争相入局,全国可能有上万家企业在做。”

林伯强直言,现在进去的绝大多数企业都会被淘汰,并列举了电动汽车制造商从当初的两百多家,渐渐变成如今几家为主的局面。

相对公平的是,大部分入局企业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从这一角度来看,跨界储能的企业既无优势,也无劣势。林伯强强调,“大家水平都差不多,没有什么优势之分,在这个意义上跨界入局值得鼓励。大家都进去,最终大多数淘汰,余下几家,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除了入局者众多,企业面对的风险还与储能行业的发展现状有关。

赛道火热,林伯强认为跨界储能的企业需要保持理智,对市场更加敏感一点,并提醒到现在市场明显过剩。表现之一就是锂电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的股价已从2021年的最高点每股382.68元跌去近半。

不过当前市场过剩并不意味着入场有错。林伯强院长解释道,“要看时间点,虽然目前明显过剩,但现在过剩的量相对今后的需求来讲是比较少的。比方说市场以后需要一万,但现在的过剩量只有一。”

林伯强强调,“企业要量力而行,在没有把握之前不要做得太大。可以做,不要把摊子铺得太大,万一资金链断裂,措手不及就会面临破产。”

另外根据十四五规划,目前储能行业尚处于标准体系不完善、产业体系不完备、市场内环境和商业模式未成熟的情况。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组组长陈永翀曾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未来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至少有安全和成本“两道坎”要跨过。

从市场的角度看,经济性能是核心问题。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之一就是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

财通证券研究报告显示,电化学储能产业上中下游分别为原材料、核心部件制造及系统集成商、系统运营与应用。核心部件制造主要分为电池和系统。其中,电池成本在储能系统中占比最高。

林伯强表示,“目前成本在降低,但储能最大的问题还是非常贵,市场承受不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林伯强眼中,这涉及到技术和商业模式。

最关键的还是技术问题。“打个比方,如果(某公司)有个技术员技术很好,找到新的方式,它也有可能成为宁德时代。”

就商业模式而言,“目前供给端相对需求端还是很小,所以不排除会有一家更厉害的(企业)出现。”林伯强表示,“降低30%成本还是很贵,以后可能还是得继续降低成本。”

增长的愿景虽然美好,但离变成现实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市场已经认识到赛道虽好,却不易走。截至7月21日,今年跨界储能的11家上市公司近半数在股市“飘绿”。本月涨幅也仅有5家为正,最低涨幅为-11.08%,最高涨幅达54.55%。

林伯强补充道,“投资者需谨慎,(不建设实体的)圈钱者为数不少,我们永远不排除市场有这样的人,但大多数跨界的人可能是真想做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195183.html

      
上一篇 2023-07-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