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香港《南华早报》7月28日文章,原题:中国的音乐会观众大把花钱,报复性支出是否可持续推动经济增长?自从中国的娱乐场所重新营业以来,对现场消费活动的需求就高企不下,粉丝们纷纷寻找剩余的音乐会门票。刚从大学毕业的刘颖(音)说:“这就像一种被重新发现的欣赏感,这是一种报复性消费。”今年,这名年轻人已观看3场音乐会,门票花费超过7000元。她说:“疫情前我并不认为这必不可少……(疫情)使我意识到人生就是活在当下,并尽可能多地体验不同的经历。”
近几个月来,音乐会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成为热门话题,今年上半年,中国各地举办500多场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票房收入近25亿元,观众超过550万人次。从更广范围来看,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包括流行音乐节、舞蹈表演和戏剧歌剧等——同比激增400.86%,达19.33万场,演出票房收入猛增673.49%,达167.93亿元,观众人数同比增长超10倍,超过6200万人次。
音乐会市场正经历显而易见的繁荣,这在势头逐渐有所减弱的更广泛经济复苏中显得尤其突出。这种鲜明对比表明各行各业的复苏并不均衡,并引发人们对中国经济复苏能否仅主要依赖消费来推动的一些担忧。
今年“五一”节的5天假期内,仅音乐节和演唱会项目带动演出票房之外的交通、食宿等综合消费规模就超过12亿元。“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渐消散,(人们)被压抑三年的情绪突然得到释放并强烈渴望暂时摆脱现状,”如今在香港工作的28岁的史香玉(音)说。今年她已观看了3场音乐会,还有两场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等待她的光临。
其他行业也出现类似的报复性支出,餐馆前排起长队、体育比赛现场人头攒动、游客们在旅游景点摩肩接踵,酒店和机票价格飞涨。(作者Luna Sun,丁玎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194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