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流动儿童呈现重学业等新特点,流入地就学难尚未解决流动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7月27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以下简称“报告”)发布。

据悉,《报告》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围绕流动儿童的发展特征、入学政策、升学政策、财政政策、关爱保护等问题,呈现了不同地区、不同阶段流动儿童教育的现状,并对当下流动儿童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流动儿童出现大规模、重学业等新特点

《报告》对比分析了2020年七普与2010年六普两次人口普查结果,指出儿童流动在流量、流向和流动原因上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大规模,快速增长。2020年,0-17岁流动儿童7109万人,是2010年3581万人的近2倍,其中0-14岁5319万人。每4名儿童中有1名流动儿童。

二是多省内,向镇聚集。根据跨越的区域范围,流动儿童可以分为省内跨市和跨省流动两类。2020年,省内跨市和跨省流动儿童分别为5647万人和1462万人,二者分别占79.4%和20.6%,省内流动是跨省流动的4倍。从2010年到2020年,省内流动儿童的常住地从城市为主转成以镇为主,向镇聚集的主要是省内流动学龄儿童。

三是重学业,随迁减少。随同离开和学习培训两大流动原因占比从2010年到2020年有减有增,随同离开比例从53.3%降至40.2%,学习培训比例从27.7%升至31.1%。年幼者以随迁为主,年长者以学习为重。

《报告》显示,当前城市流动儿童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流入地就学难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二是儿童的情感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三是社会融入问题依然突出。而当前针对城市流动儿童的支持体系相对薄弱:社会支持体系尚不健全、家庭支持能力有待提高。

社会组织是支持流动儿童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报告》指出,流动儿童在可获得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其他社会公共资源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本地儿童。由于父母陪伴不足,他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家庭教育,成长需求难以被满足;受生活环境限制,家和社区无法为他们提供儿童友好的空间,导致他们课余生活单调、安全存在隐患……

流动儿童面临的这些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就得到了社会组织的关注,社会组织开始为他们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训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公益服务,这也成为到目前为止为流动儿童服务的主流模式。

近年来,在新冠疫情影响、国内经济下滑、资助资金紧缩的形势下,社会组织在提供流动儿童服务方面遇到了挑战。为此,一些社会组织开始积极探索服务模式和组织方式的转变与创新,通过举办丰富的线上活动,充实流动儿童的居家生活;探索构建流动儿童的社区支持网络,通过激活社区人口资源、培养参与者成为组织者,为流动儿童提供可持续的服务。

为流动儿童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当前社会建设的一个政策愿景。在此原则指导下,公共部门希望通过制度正式化的方式来帮助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在城市享有更好的公共服务。

《报告》建议,政策可以有机结合围绕农民工家庭所产生的非正式制度运作。例如,针对流动儿童童年生活邻里空间的缺失和童年陪伴的相对不足,可以引入相应的社会组织和社区资源来满足流动儿童的多样化需求。

完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的省级统筹,加大中央资助力度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投入及责任划分长期面临的困境是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该由谁买单”,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责任如何划分是回答此问题的核心,2015年以来,随着各项政策的颁布,流动儿童财政进入“钱随人走”时期,其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按地区分比例承担。

《报告》指出,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同的原则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财政主体责任在流入地区(县)一级政府,而中央财政责任较小。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与经济、人口等其他社会问题联系愈发紧密、互相制约,以区(县)一级政府为主统筹发展随迁子女教育的力度已然不足,更加需要省级政府在更高的管理层级上进行统筹谋划。

同时,在“谁受益谁负担”的经济原则下,由于随迁子女可能并不会留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流入地工作,其社会收益范围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故在没有中央财政介入的情况下,流入地政府为随迁子女支付教育成本的意愿一直不高。

基于此,《报告》建议:我国当下亟须进一步厘清省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形成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在省、市、区县各级政府间的预算制度,完善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且,应加大中央财政介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财政,落实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的国家审计制度安排,对政策执行中的偏差行为进行处罚和问责,并通过反馈机制促进政策决策的优化和完善。

政府、家庭、幼儿园合力,支持流动人口家庭子女的早期发展

如何支持流动儿童的早期发展?《报告》提出需政府、家庭、幼儿园多方合力。

于政府而言,制定、颁布和完善相应的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入园标准和政策,放宽入园条件,增加幼儿园学位,特别是普惠园的学位,严格管理幼儿园收费标准,提高普惠园的质量标准,加大对弱势儿童、弱势家庭的资助和帮扶,让更多的学前流动儿童不因户口及父母工作的影响而难以接受流入地的优质学前教育服务。

于家庭而言,尽量将年幼的子女带在身边,让其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尽管工作繁忙也要尽可能给予其有效的关心和陪伴,为其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和情感支持,这对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儿童认知及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于幼儿园而言,加强家校合作,密切联系家长,了解流动儿童家庭的教育问题与需求,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儿童运动会、家长育儿知识讲座等,在不过多增加家长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家长的参与度。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194083.html

      
上一篇 2023-07-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