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啤酒花,一场自找“苦”吃的历程

来源:好酒地理局

也许不是人类选择了啤酒花,

而是啤酒花选择了啤酒。

西瓜、啤酒、小龙虾,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度过炎炎夏日的标配。

不过你知道其实一瓶啤酒的构成很简单,只有四种成分,分别是水,麦芽,酵母和啤酒花。

其中,啤酒花的占比极低,大约只在0.02%~0.5%之间。

|大麦与啤酒花

麦芽负责糖分提供,而酵母的任务就是把糖转化成酒精;水,一方面溶解了麦芽中的糖,另一方面为酵母菌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而啤酒花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啤酒提供了独特的苦味和香味,并同时起到了延长保质期、防止酸败的作用。

正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添加量,却是一瓶啤酒苦味的重要来源。正如2%的风味物质对一杯白酒的贡献那样,人们对于啤酒花应该抱有更多想象。

在啤酒接近一万年的酿造历史中,堪当灵魂的啤酒花,却是在最后四五百年才崭露头角的。

在平衡啤酒口感的优胜劣汰中,啤酒花成为了最终赢家。

不过,这种口感常被喝不惯啤酒的人直接称为“苦”。这种苦味似乎不足以令人愉悦,但如果把苦作为甜的前调,一口啤酒从入口到回味的感知便变得清晰合理起来。

01|为什么要找“苦”吃

啤酒的起源与谷物的起源密切相关,人类使用谷物制造酒类饮料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而有关啤酒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古巴比伦人用黏土板雕刻的献祭用啤酒制作法。

我国发酵科学的著名教育家、科学家,著名酿酒专家朱宝镛也曾提出:中国用谷芽酿造醴酒,和巴比伦人用麦芽做啤酒,差不多同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

|甘肃省博物馆中展示出来的原始人生活场景,在距今约50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中国已经发展出较为成熟的「谷芽酒」酿造技术。  图源/视觉中国

在古时,由于麦芽制作、酿造和发酵的技术都比较有限,用富含糖分的麦汁发酵出来的啤酒大多偏甜或腻口。

于是,为了提升啤酒的适口性,让风味更加平衡,人们便开始把带有酸味或苦味的原料加入酒中。

这些原料选拔者中便有啤酒花,与之竞争的还有各类水果、香料和草药。这类物质的甄选标准是不仅味道浓度高,且便于储存,只需要少量就能达到平衡口感的目的。

逐渐的,在如今比利时、荷兰、法国等地,一些特定的草本植物开始在平衡啤酒风味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了一些固定组合,比如香杨梅、西洋蓍草和杜香,搭配杜松子、生姜、洋茴香等

其中,香杨梅和西洋蓍草的成分都能使人产生兴奋感,杜香的叶子被普遍认为有麻醉的功效,这样的草本组合让啤酒多了致醉的特征。

有需求,有市场。在生产力的驱使下,这些按照配方比例混合好的原料被酿酒厂购入,并出现了代指这些酿酒用的草药和香料的专有名词——格鲁特

时间快进到11世纪,格鲁特开始了统治啤酒的时代。此时的啤酒花已经应用到了啤酒酿造中,但它还在等待一个契机。

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其统治区域内把格鲁特专营化:即只允许持有特许牌照的群体生产、销售格鲁特,这个所谓的专营权其实是变相地向啤酒生产者征税,也就直接导致了啤酒成本的升高。

故事的结局就是——传统的格鲁特配方逐渐淡出啤酒酿造的舞台,啤酒花取而代之,成为啤酒的主要配料之一。

1516 年,德国巴伐利亚州颁布《啤酒纯净法》,规定德国生产的啤酒不允许添加其他风味物质,只能使用水、酵母、麦芽和啤酒花 4 种原料——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给啤酒下了定义。

由此,现代啤酒的标准得以确立,也进一步强调了啤酒花在啤酒酿造中的不可替代性。

没有戏剧性的桥段或者巨大的转折,除了经济和政治因素,这样的选择可以说是酿酒科学进程的一个必然:因为啤酒花的一切特性都近乎完美地贴合了酿酒师的需求。

02|偏偏是啤酒花

每年9-10月,北纬30°-60°的啤酒花种植区内,竖直的藤蔓或长茎条上会挂满松果状的翠绿色果球,苞片如整齐堆叠的瓦片那样,自下而上地覆盖排列。

如果此时你把一粒啤酒花果球从藤蔓上摘下来,打开这个类似花苞的结构,你会发现里面的物质黏糊且油腻——这是蛇麻腺中丰富的酒花树脂和酒花精油,它们正是啤酒苦味和花香味的主要来源。

其中,酒花树脂又可分为软树脂和硬树脂两部分。前者更受酿酒师关注,因为它里面几乎包含了所有啤酒花苦味的源头物质,比如α酸、β酸等。

在啤酒花的采摘、收购等过程中,α酸的高低也是目前判断同品种啤酒花品质优劣的重要依据。根据含量的不同可将啤酒花分为优质香型、香型、苦型和高酸型等。

同时,为了充分利用啤酒花的苦味,经过异构变化的异α酸浓度也直接影响了啤酒的苦度,并催出国际苦度单位IBU(International Bitterness Units)。

1个IBU即代表1升啤酒中含有1毫克异α酸,大部分啤酒包装或酒吧酒牌上都有这个数值。不过IBU并不等同于“感知苦度”,只是作为口味参考。

而酒花精油含量虽然不多,只占啤酒花干重的0.5%-3%,却已被鉴定出超过400种成分,这些都是对啤酒的香气和香味起正向作用的影响因子。

就这样,一苦一香的树脂和精油使啤酒花跃升为酿酒师的宠儿。同时,天然的防腐力、优质的啤酒泡沫和澄清的麦汁——这颗花苞的底牌不止一张。

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所以也许不是人类选择了啤酒花,而是啤酒花选择了啤酒。

不过现实的是,当啤酒花被大规模应用于啤酒酿造,这一功能性的发掘也反过来影响了这个品种的自然发展,比如雄性植株被“雪藏”。

由于只有雌性植株满足酿造的需要,人工栽培的啤酒花采用的是无性繁殖的培养方式。如果雌性植株附近有雄性植株,前者授粉后长出的种子会出现在蛇麻腺附近,导致含有较多脂肪酸,进而对啤酒的泡沫和风味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啤酒花农们为保证利益不受损,会在种植的一定区域内,杜绝无商业价值的雄性植株的生长。

不管怎样,既然已经找到了啤酒花,并发现其蛇麻腺中重要的α酸和香味物质,如何把两者保存并投入生产,是摆在啤酒工业化大生产面前的又一难题。

03|啤酒花的变身

如果你留心一罐啤酒的配料表,很可能会在“啤酒花”的旁边看到一个相似但更长的名字——酒花浸膏,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啤酒花的“精华版”。

在大规模使用啤酒花作为啤酒苦味的媒介之后,啤酒发展史中很重要的一条主线,就是不断提升啤酒花利用率。

因为α酸不是啤酒花的全部,它本身的苦味也并不突出。要想激发其中的苦味潜能,就必须让它的分子经过异构化的过程,转化为异α酸。

一般的处理过程是对α酸进行直接加热,也就是利用酿酒过程中麦汁的煮沸状态。

不过异构化并不是在一瞬间发生的,无法量化一个清晰的临界点。相反,很多外部环境都会对α酸的异构化速率、程度产生影响,包括煮沸时麦汁的ph值、含糖量,煮沸的时间、温度、压力,啤酒花本身的存放环境、品质、形态以及投放的剂量,甚至酿酒设备的种类、工作原理等等。

为了更好地量化异构化的程度,就诞生了“啤酒花利用率”这一概念,即用啤酒中异α酸的量除以添进麦汁中的α酸的量,看看有多大比例的α酸经过异构化并一直留存在啤酒中。

为了提升利用率,啤酒行业衍生出不少啤酒花产品、制品,其中包括前文提到的啤酒花浸膏。浸膏可以说是啤酒花形态的第四代了,在它之前还有新鲜酒花、干花和酒花颗粒。

新鲜啤酒花经过简单筛选后,通过干燥处理将含水量降至10%左右,成为干花,体积和重量也大幅度缩减。

干花经过打碎、筛滤、干燥、研磨、压制、冷冻等步骤后变成啤酒花颗粒,生产过程会通过研磨打破蛇麻腺的结构,让里面的树脂、精油成分更加唾手可得,啤酒花利用率能达到35%或者更高一些。

以上三种即便经过了筛选、干燥、打碎、研磨、压制等多道工序,也属于实物的范畴,利用率依然达不到酒厂的要求。

|啤酒花浸膏是啤酒花种植产业下游的代表产品之一,其特色就在于去除了杂质,只留下有用的酒花树脂、精油和极少量的其他物质,将啤酒花的利用率提升至40%。在便于运输和保存问题的同时,也拥有更长的保质期。  制图/好地理局视觉中心

相比颗粒等原始形态,浸膏的更新总是要滞后一些。因此只有大规模的商业酒厂会使用酒花浸膏,精酿酒厂则更注重尝试各种新品种酒花。

如果说利用率是对苦味打的一场算盘,那芳香物质的提取大概要酿酒师在“鱼和熊掌”间做出选择。

要想获得苦味,麦汁的煮沸阶段越长,啤酒花的异α酸就越突出。但相反,要想保留香味,就要避免啤酒花在沸腾的麦汁中暴露太长时间。

酿酒的时长通常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左右,根据麦汁煮沸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啤酒花会在最适宜的阶段与麦汁相遇。

形态的改变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啤酒花利用率,在这条主线之外,啤酒花产品的多元化也成为啤酒多元化的重要基础。

04|啤酒的中国风

当平衡口感的需求得到解决,啤酒风味在不同原料、品种、比例中展示出更多的可能。

今天,人们依旧在啤酒的调配中不断探索,以期有什么惊奇的新芬芳出现。

不过拨开这些新鲜的外衣,通行的啤酒风味仍在以酿造工艺分类的范畴之内,即上发酵工艺主导的艾尔啤酒和下发酵工艺主导的拉格啤酒

上发酵啤酒即艾尔啤酒,起源于大不列颠群岛,对发酵温度要求较高,发酵时间短。

酒体拥有明显的水果或香料味,口感浓烈复杂,余味有非常宜人的啤酒花香气,很多精酿啤酒都有各自特色的芳香气味。

下发酵与上发酵相反,让酵母沉在麦芽汁底部工作,发酵温度在10°以下。酒体比上发酵啤酒更轻盈,强调麦芽的香气。

这种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起源于19世纪捷克皮尔森地区的皮尔森啤酒,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青岛、燕京、雪花、喜力还有百威、朝日等其实都是皮尔森啤酒的“变种”。

但似乎,产自中国的雪花啤酒希望啤酒的风味有更多的可能性,并具有中国本土特色。

其实,说起啤酒的源头,似乎与中国关联不大,但有学者提出,中国也是啤酒的原产地之一。因为在3000多年的周代,《书经·说命》记载:“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这里的“蘖”,指的便是发芽的麦粒。

正如文章开头提及朱宝镛老先生的观点,“糵”为发芽的谷物,“醴”是用糵酿造的酒。

从某种意义上讲,“醴”应该就是中国古代的原始啤酒。

这种用谷物酿酒的工艺暗含了古人对等级秩序的规范。古代把五谷看成一个等级体系,稻处于最高等级,以下依次是麦、黍、粟、菽。

如果把中国古代的啤酒还原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华润雪花便重现了“”的古法配方,将麦芽与黍米、薏米、粟米、百合入料,酿成的“醴”泡沫洁白细腻、醇厚饱满、回味悠长。

工艺之外的设计上,醴还采用了仰韶文化当中的“双耳鲵鱼纹瓶”为基本瓶型,外表是水波纹。

华润啤酒(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侯孝海认为,“醴让中国的啤酒有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中国的酿酒工艺、以及中国酒的礼仪之表达。”

透过啤酒花的发展历程和具有浓浓中国风的醴,我们看到了原料与工艺为啤酒风味带来的无限可能。

正如啤酒花的创世纪那样,谁都不能断言没有下一次的惊喜出现。

审稿专家:

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专家顾问、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原副院长  张五九

参考文献

[1] 刘泽畅. 构建国产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研究[D].新疆大学,2020.

[2] 周月南,张磊,王书谦.1990-2019年全球啤酒花种植解析[J].中外酒业,2022(13):33-39.

[3] 约翰·霍尔.如何畅享啤酒[M].张潍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

[4] 太空精酿.啤博士的啤酒札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192477.html

      
上一篇 2023-07-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