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礼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7部门印发《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部署有效促进电子产品消费,助力消费恢复和扩大。《措施》提出了4个方面共12条举措,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切实加强隐私保护”。把隐私保护单列一条,足以说明隐私保护对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重要性。而“切实”二字,则说明当前在电子产品消费中的隐私保护工作,还有许多短板亟待补齐。
没有安全,电子产品便失去了最核心的发展支撑。电子产品隐私泄漏,往往会给当事人工作生活甚至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长期的不良影响,而大规模、群体性隐私泄漏的危害更是难以估量。尤其是在产品快速生产、加速迭代的当下,电子产品消费回收中的隐私保护,已成为个人隐私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拦路虎”。此次7部门提出的“加快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严格电子产品消费者信息保护政策,依法打击企业不当利用个人隐私行为”等举措,直击电子产品隐私保护的软肋,也指明了具体的努力方向。
数字化时代,数据是最宝贵的资源。使用电子产品时产生的隐私信息,包括个人姓名、家庭、工作、指纹、脸部识别等各类身份信息、生物信息,涵盖了消费者心理、生理、智力以及个体、社会、经济、文化、家庭等各方面,是平台商家的核心资源,也是不法分子垂涎的“宝库”。截至2021年底,我国居民手机保有量达到18.56亿部,家电保有量已超过21亿台;预计2023年我国智能家电市场规模将超7300亿元……这些行业统计和预测数据说明,算好电子产品隐私保护的”安全账”,早已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优化消费环境、助力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必答题”,不但要能做会做,更要做好做优。
消费者不仅在电子产品消费过程中面临隐私泄漏的风险,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过程中更是如此。长期以来,在电子产品回收过程中出现泄漏消费者隐私、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例时时可见。《措施》中提到的“规范电子产品回收制度”便直指这一问题。持续加强对二手电子产品收购企业的监督检查,加大对非法拆解电子产品、非法流通二手零配件的打击力度,就是落实回收渠道消费者隐私保护的重要举措。
电子产品隐私保护工作面临难题,有规则制度不完善的原因,比如近年来智能家居快速兴起,其相关的监管制度和标准没有及时跟上;也有基于我国庞大市场规模的现实难题,比如电子产品回收商家大多小而散,回收过程不规范,容易出现监管漏洞等,都给隐私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电子产品消费中更好保护消费者隐私,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健全法规和制度体系,并尽快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加快制定数据脱敏、合规利用的政策条款和行业标准,从源头上筑牢法律红线、明确法律底线,让监管执法有据可依,为从业者收集、存储、迁移、使用隐私信息立规矩定门槛,让他们清楚哪些不可为、哪些必须为、哪些应该为以及具体如何为;另一方面,就是让监管“长出牙齿”,以更大的惩戒力度落实隐私保护法律法规,让心怀鬼胎者不敢碰红线、让心存侥幸者不敢越雷池,推动隐私保护成为经营者必须为的“规定动作”、顺手为的“自选动作”,为隐私安全加上一把高质量的“防盗锁”,做到新产品放心买、旧产品放心卖,用隐私安全保护工作成效优化电子产品消费环境,激发消费动力活力。
《中国质量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19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