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讲转型,能不能站着把钱赚了?终端

上个月拜访了一个经销商。

一直以来,她都把代理的品牌当作全部的事业,市场做得非常好。然而去年以来,厂家调整政策,要把她变为仓储配送商。她的生意立马生变:被迫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业务团队拱手让人,净利也从6个点急速下降到2个点。

她说过去以为自己是品牌的合作伙伴,现在才发现,是自己想多了。

几乎是同时,另一个经销商老板跟我讲,三年疫情能活下来不容易,他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再不能像过去那样依赖一个品牌,风险太大,命运不在自己手里。

经销商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越来越多的经销商有这样的感悟。

为什么会这样?

这涉及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经销商靠什么赚钱?

大多数经销商可能会脱口而出,靠差价和品牌的返利赚钱。

这个没错。但思考这个问题有一个更深的层次,厂家为什么让你赚这个钱?

是因为它需要你来垫资、压库存、做配送,这个事你来做更有效率,为此你投入资金和人力。表面上赚的是差价,实际上是你从厂家挣的工资,它对应的是你投入资本的回报。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挣这个钱越来越难了?

经济下行,存量竞争,品牌的增长目标没变,怎么办?团队一级一级往下压,最后当然就压到经销商这里。

毛利空间越来越小,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再加上压货等造成的资金费用高企,仔细一算根本不赚钱,搞不好就是亏钱。

但不做不行,经销商和品牌,尤其是头部品牌的关系,并不对等,

憋屈、没有尊严。这是很多经销商的真实感受。

下一步往哪走?怎么转型?

其实经销商讲转型,另一种表达就是,能不能站着把钱赚了?

站着赚钱的本质,是你有选择权。

代理的品牌离开你不行,其他品牌进入当地市场首选跟你合作,跟品牌有相对平等的关系,让你签不平等条约,你可以选择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直接说不,而不是一味忍气吞声。

你说我也想这样,但是做不到啊。

关键要看,谁的资源更稀缺。谁拥有稀缺资源,谁就有选择权,稀缺,是我们洞察商业本质的透镜。

举个例子。

厂商关系中,为什么经销商只能挣辛苦钱?因为品牌稀缺,渠道资源不稀缺,你不做有人做。品牌赚取更多利润,本质上是它自身品牌这个稀缺资源的变现。

过去几十年,很多经销商跟随品牌把生意做起来了,但是他们依赖厂家做市场,自己没有建立起终端推广和运营品牌的能力,所以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微薄,没办法也只能苦苦维持。

但不是所有经销商都如此。

过去几年,我们采访了很多“大商”,他们是经销商这个群体的佼佼者。

什么是“大商”?体量足够大,就是“大商”吗?

并非如此。

前段时间走访一个经销商,年销3-4个亿的老板,一脸愁容。市场环境不好,但品牌指标压力不减,他们走大分销的模式,缺乏渠道下沉深耕的能力。公司一直在思考新的经营方向,但想得比较多,做得比较少,目前还是在品牌的框架内做局部优化。

温水煮青蛙的状态。

相反,另外一个经销商,过去几年,他一直深耕渠道,打造推广新品的团队,主动做品牌的取舍和组合,虽然年销只有六七千万,但是利润是同行的2-3倍。

我想说的是,真正的“大商”,不是体量大。

体量再大,挣得仍然是厂家给的工资,品牌政策一变,生意也很可能就崩塌。

你有销量,是你选择品牌,而不是品牌选你,这才是真正的大商。

如何做到?关键是你得拥有稀缺资源。

这个稀缺资源,就是你的客户。

如果问经销商老板,你的公司是不是以客户为中心,我想大部分都会说是。

但如果换一个问题,经销商你到底在服务谁?很多经销商老板,脑子里第一个冒出的,很可能是他代理的品牌。

经销商有服务品牌的思维没错,因为经销商这个群体的存在,就是品牌的需要。某种意义上来说,经销商就是品牌的编外团队。

你可能说,服务品牌和服务客户并不冲突。其实,这涉及一个底层思维的不同,或者说它是一个商业价值观的问题。

服务品牌,你挣的是品牌给你的工资。

服务客户,你赚的才是市场给你的利润。

二者的区别在于,决定给不给你发工资的是品牌,决定你能不能赚到利润的是市场。

市场的好处在于,你的服务更好,你的效率更高,没有谁能替代你,你就能站着把钱赚了。

过去,经销商不稀缺,品牌稀缺,好产品稀缺。

现在,好产品不稀缺,掌握了终端资源,拥有推广能力的经销商稀缺。

比如,现在发展起来的区域平台型经销商,通过数字化工具覆盖数千家小店,已经成为了本地的供应链平台。服务好,效率高,客户认,有销量,品牌自然主动寻求合作。

“经销商”,是品牌商立场的称呼,是厂家的编外团队。

“供应链平台”,是站在终端客户立场的称呼,是一家独立的企业。

他们在市场的博弈中占据了主动地位,本质上是因为他们从品牌的编外团队,转变为服务好客户的独立企业。

成为一家独立的企业,是站着把钱赚了的前提。

你可能会说,讲得挺有道理,到底怎么做?

其实,泛泛地讲,只能是大逻辑和方向。具体到任何一家经销商,因为地域、竞争环境、发展阶段、代理的品类和品牌、团队的能力等等,都是不同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前几天有一位经销商老板给我打电话,他大概的情况是这样的。

他在一个地级市,目前销售额五六千万,他想在未来两到三年做到一个亿。

目前团队没有按品类划分,导致很多他认为有前景的品牌,没做起来,因此他想将业务团队做品类的拆分,同时招一两个新人,这样有代理新品牌的机会,也可以承接。

他认为这样是可行的,但又没底。但他有一点很明确:未来的方向,就是要有更多的业务人员,代理更多的品牌。

听他讲完,我说按品类去划分团队,为了增加销量去扩充团队,是一个方向,但问题不在于,你这么做对不对,而在于你思考的起点是什么。

我给他两点建议:

第一,思考的逻辑很重要。

目标设定一个亿,合不合理?要对目前网点容量做分析,三四千万的增量,来自于哪些网点?哪些产品?需要哪些人去做?基于这些分析,你再看具体做什么动作,包括组织、绩效、选品等等。

“更多的业务人员,代理更多的品牌”是结果,而且是一种可能性的结果,而不是你思考的起点。

思考的起点错了,动作碰巧对了,其实是更加危险的事。

第二,多出来学习交流很重要。

经销商虽然各有具体情况,但生意本质是相通的。

我一直说,你看到的优秀同行越多,越容易定位自己的坐标,判断自己现在的位置,知道未来可能往哪里走。

别人的经验对你是不是一定有用?需要你多看,多思考,然后结合自己的情况,去尝试。但至少,你要先知道,有哪些案例,哪些方法,哪些经验存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190263.html

      
上一篇 2023-07-2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