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十大心理矛盾解析(青少年十大心理矛盾解析视频)

青少年十大心理矛盾解析青少年十大心理矛盾解析

第一,美好愿望和心理准备的矛盾。

几乎每个中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他们幻想成为一个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作家、工程师、医生、企业家、领导干部等。其实他们有的学习也不是很努力,一天一天的过日子。

他们的愿望虽然美好,但追求的都是实现理想后的各种荣誉和享受,需要从现在做起,为实现理想付出努力,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

就是教育学生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让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是需要努力才能实现的。

第二,强烈的享受感和微弱的劳动感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学生越来越注重“现实”,一些家长对孩子溺爱有加,在孩子身上大把花钱,使得中学生的消费欲望与日俱增。根据我们的抽样调查,

大部分同学每天都会买零食吃,同学过生日的时候,除了礼尚往来,也会办个酒席。男生中有很多“吸烟者”和“饮酒者”:女生处处注重打扮,有的女生还随身携带高档化妆品,不断更换时髦服装。

但是,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观念淡薄。他们鄙视劳动,甚至认为劳动是多余的。就连学校组织的大扫除都很讨厌。可以说,对劳动持否定态度、厌恶劳动的思想在部分中学生中相当普遍。因此,

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是人类的一种美德,通过劳动获得的享受是正当而光荣的,不劳而获是可耻的行为。

第三,心理闭锁与理解欲望的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情绪等许多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同时,由于他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他们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比如心心相印,心理不合。他们愿意向“知心朋友”倾吐内心的秘密,看不起那些以导师口吻跟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流,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也不愿意向长辈吐露心声,实行自我封闭。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告诉自己”或“告诉自己的日记”,并向同学和老师隐瞒秘密。因为他们隐藏了内心的感受,所以常常会感到孤独。

这些学生经常通过写日记、画画和写作来表达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孤独。他们需要被别人理解,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认为老师“不了解自己”,“不太了解自己”。解决这个矛盾需要老师和学生交朋友。

理解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从抑郁和孤独中解脱出来。

第四,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觉得自己是“大人”,开始从“听话的道德”向“平等的道德”过渡,要求从大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婆婆的说教和过分的关心会感到厌恶。

个别学生顶撞老师,甚至对学校和社会产生抵触情绪。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向和主体意识都很强,但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这是因为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不够重视。

二是因为传统家庭关系中的父母一般不鼓励孩子过早独立。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家长要求孩子“只要能上大学,什么都不管”,造成了中学生的实际依赖。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经济上,

也体现在生活中,存在“满嘴都是吃的,衣服都绷着”“只顾学习,不管其他”等不正常现象。所以,老师要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让他们做自己的事,逐步消除他们的依赖性。

第五,情与理的矛盾。

中学生容易情绪化,重视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学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更有信心”。另一方面,他们的情绪容易受外界影响,容易冲动和波动。

有时我会因为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有时会因为一件小事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会因为一件小事而面红耳赤。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两极摇摆,无法平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的时候,

像充了氢的气球,在风中飞翔;气馁的时候,就像一只被打败的公鸡垂头丧气。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很热情,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避而远之。

这一切都说明,中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往往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很难及时用理智加以控制。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冷静沉着地处理事情。

第六,强事业心和弱自制力的矛盾

中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集体的要求,

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意志品质的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还不强,形成了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化解这一矛盾,老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进取心,另一方面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第七,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从天文地理、空中来客、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

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

是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八,乐于助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

现在许多中学生能积极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也能积极为同学做好事:当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家有了不幸,他们能自觉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水准不够高,

他们靠偷窃来捐款,通过打架斗殴来为弱小同学鸣不平,利用考试作弊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分数。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老师要巧于引导,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处,

使其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助人。

第九,兴趣广泛与兴趣中心缺乏的矛盾

现代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很多: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不但喜欢文艺读物,而且喜爱科技读物;不仅关心生活,而且对国内外大事津津乐道。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

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求教师善于启发诱导,

使学生从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

第十,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的矛盾

从长远目标看,中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成名成家,能干一番大事业;从近期目标看,大部分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不辜负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

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告诉学生,要成才就得有知识、有本领,否则将一事无成。学习是件苦差事,但只要有决心,

有毅力,一定会苦尽甜来。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复杂的,其产生的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有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还有教育工作上的疏忽等,正确认识这些矛盾,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

青少年十大心理矛盾解析,以上就是本文为您收集整理的青少年十大心理矛盾解析最新内容,希望能帮到您!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175521.html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 2023-06-1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