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档,持续走高的票房被业内不少人视为市场加速回暖的重要信号。
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五一档市场洞察报告》数据显示,档期内累计产出15.19亿元票房,且伴随着连续两天的票房逆跌,今年五一档实现连续四天单日票房在3亿以上。
此外,在单片票房表现上,映前便颇受期待的《长空之王》确实走出了一条不错的票房曲线,但由于影片的军事重工题材与核心受众之间存在一定偏差,票房空间并未完全释放。而让人意外的是,同档期的《人生路不熟》凭借高上座率,持续拉升排片,最终逆袭至档期票房榜首位。该片也是今年五一档唯一一部喜剧电影,题材上的稀缺优势,及喜剧与档期氛围的契合度,也成为《人生路不熟》逆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只是在今年五一档,就国内影片的整体创作趋势来看,随着电影类型越来越丰富,以往相当常见的喜剧片在各大档期逐渐成为一种稀缺题材,尤其是纯喜剧类的电影更是越来越少见。但供给减少并不意味着需求降低,除了《人生路不熟》,2022年春节档,《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票房一路超26亿,也与“档期内唯一一部喜剧片”有关。作为以往贺岁档、春节档、国庆档等头部档期的重要类型片之一,喜剧片如今成了稀缺题材难免让人唏嘘。
被“挤”走的喜剧
从市场感知上来说,喜剧片变得越来越少的同时,其他类型片则越来越多。反映到档期布局上,各档期都试图最大程度地满足多元化的内容需求。以今年五一档为例,档期影片便覆盖到军事、动作、爱情、喜剧、革命、奇幻等多种题材,而在以往,单一的喜剧片甚至能撑起一个档期。
据镜象娱乐不完全统计,2012-2015年的贺岁档、2016-2019年的春节档,以及2014-2017年的国庆档,基本都是由喜剧片撑起来的。例如2018年春节档,《唐人街探案2》和《捉妖记2》合力贡献档期60%的票房,2017年国庆档,一部《羞羞的铁拳》贡献票房占比过半。
但是到了2020年前后,喜剧片在各大档期的存在感越来越低,甚至在近几年的国庆档,喜剧片至今已经是长期缺位的状态。而在2014年前后,《心花路放》《夏洛特烦恼》《港囧》等喜剧片,是带火国庆档的重要作品。
出现这样的转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2013年至2018年,喜剧片在长期占据票房高地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口碑倒挂,比如暑期档的《煎饼侠》,春节档的“西游”系列等,大多影片的豆瓣评分跌至及格线以下。
喜剧电影的口碑整体走低,拉动影片票房竞争力下降,一方面给行业创作者造成一种错觉观众越来越不爱看喜剧片了,另一方面,那些为了圈钱而入场的投资方,也不再继续关于喜剧的布局。
其二,新的具有票房爆发力的影片类型涌现出来。2017年暑期档,主旋律影片《战狼2》拿下近57亿票房;2018年暑期档,拿下28亿票房的《我不是药神》将同档期的《西虹市首富》甩在身后,带动现实题材作品进入爆发期;同年春节档,博纳布局《红海行动》在档期后票房一路上扬超36亿;
2019年暑期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走出超50亿的票房曲线;同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累计贡献超8成票房;同年春节档,科幻片《流浪地球》超越同档期的《疯狂的外星人》和《飞驰人生》,以近19亿的票房位列档期首位……
多类型影片涌现,使得各大档期不再是喜剧片一家独大,直到现在,这些类型的作品仍是主导各大档期的主流题材,喜剧片的空间被一再压缩,甚至在不少档期开始缺席。落差之下,观众逐渐发觉喜剧片越来越少,且伴随着对同类题材内容的审美疲劳,观众对喜剧的需求也开始被放大。
笑是看电影的基础需求
尤其是近两年,在舆论场上,已经有不少观众开始抱怨:“不想被教育、不想被催泪,只想看一场搞笑的电影。”看电影最基础的社交、放松需求开始被重新审视。
就今年五一档来说,《人生路不熟》最早显现出逆袭之势是在上座率上。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档期首日,《人生路不熟》的上座率达到18.1%,且影片单日上座率呈持续上升的态势,最终,《人生路不熟》成为五一档期间上座率最高的电影。
高上座率与影片题材关系密切,相比同档期其他影片,喜剧片契合的社交场景更多。猫眼研究院发布的《2023五一档数据洞察》报告显示,《人生路不熟》是档期内唯一一部双人及多人观影占比超80%的影片。
图源:猫眼研究院
同样,在2022年春节档,喜剧片《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上座率也位列同档期真人电影首位。由此而言,喜剧片自带的合家欢属性,在重要档期的观影场景中是不可替代的,笑作为一种直接的解压方式,也是大多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基础需求。
甚至,面对庞大的受众基本盘和低频的内容供给,观众对喜剧片开始呈现出相对更大的包容度。除了《人生路不熟》《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之外,此前的《羞羞的铁拳》(22.13亿)、《西虹市首富》(25.47亿)、《唐人街探案3》(45.23亿)、《疯狂的外星人》(22.13亿)等喜剧片,豆瓣评分都在及格线上下,与同档期影片相比,也不是口碑最好的作品,但其票房表现都不俗。相比之下,后来突围的科幻、现实题材、主旋律等类型片,整体在口碑表现要更胜一筹,才能拿到同体量的票房。
然而,也正是由于喜剧的受众盘更大,相较于悬疑、动作、奇幻等受众针对性强的作品,喜剧片在营销上相对更难找到抓手。今年五一档,借助情感话题,营销表现更好的影片其实是爱情片《这么多年》,此前,《你好,李焕英》《满江红》等融合强喜剧元素的作品,也没有将喜剧作为主要的营销方向。某种程度上,营销难度更大,也是喜剧片市场声量降低的原因之一。
图源:灯塔研究院
但“搞笑”很难
不过,从更深层来讲,喜剧片越来越少还在于“搞笑”的难度越来越大。
一方面,喜剧的门槛被不断拉高。无论是周星驰的荒诞喜剧、宁浩的“黑色”喜剧,还是徐峥的生活喜剧,陈思诚的悬疑喜剧,以及后来的《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等”麻花喜剧“,喜剧的边界持续被拓宽。
观众看过的喜剧类型越来越多,被逗笑的门槛整体抬高,创作难度增大,即使是同系列的作品,大多都呈现出口碑下滑的态势,而像《煎饼侠》《大闹天竺》之类的闹剧,更是出现口碑崩盘。
另一方面,喜剧逐渐成为与其他类型片融合的元素之一。比如《你好,李焕英》将喜剧与奇幻元素结合,巧妙构建出穿越场景;《满江红》将历史、悬疑与喜剧结合,也让人眼前一亮。而这类作品一旦成功,很难被复制,比如与《你好,李焕英》题材相似的《哥,你好》,市场号召力便远不及前者。
同时,市场关于喜剧的理解逐渐加深,喜剧外壳包裹的内核被更多人关注,喜剧背后的价值表达、笑中带泪的高阶创作方式都在拉高市场对于喜剧的认知。然后,出现这样的趋势是把双刃剑,好的一面在于,更多创作者开始追求高级的喜剧,比如大鹏在后来的《缝纫机乐队》《保你平安》等作品中,都在积极尝试转型。
但不好的一面在于,纯粹的喜剧越来越少,甚至部分创作者为了追求更深层的价值表达,而忽略了搞笑才是喜剧的基础,使得内容创作本末倒置。换句话说,观众觉得喜剧片越来越少,也是因为让人觉得好笑的电影越来越少,而《人生路不熟》《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等影片票房高走,则反映出喜剧一直是市场的刚需,观众也在期待着喜剧片重回巅峰的时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160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