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影医疗上市首份年报:总营收直逼百亿,海外连续4年保持三位数增长丨看财报

联影医疗上市首份年报:总营收直逼百亿,海外连续4年保持三位数增长丨看财报

4月27日晚间,联影医疗(688271.SH)发布上市以来首份年报及2023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

数据显示,联影医疗2022年营收、净利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总收入92.38亿元,同比增长27.36%,归母净利润16.56亿元,同比增长16.86%。

2023年一季度,联影医疗营收22.13亿元,同比增长33.42%,归母净利润3.30亿元,同比增长7.68%。

在向市场交出的“首份答卷”中,联影医疗不乏经营亮点,一方面,其维保服务收入增速及占比提升较多,另一方面,公司海外战略稳步落地,并逐渐兑现至财务数据上。

与此同时,联影医疗继续修炼“内功”,不惜重金投入研发。对此,公司管理层表示,未来还会坚定投入,因为研发要足够深入和宽泛,才能不断推出新产品与国际巨头竞争。

4年卖出设备量翻近两倍,收入结构再优化

联影医疗旗下有三大业务板块,分别是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及放射治疗设备销售、维修服务提供及软件。

设备销售收入是联影医疗的业绩支柱,2022年收入81.97亿元,同比增长23.76%,占总收入比重为88.74%。在2018年、2020年和2021年,这一业务板块的收入占比均在92%以上。

截至2022年末,公司累计向市场推出90多款产品,包括磁共振成像系统(M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射线成像系统(XR)、分子影像系统(PET/CT、PET/MR)、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RT)以及生命科学仪器。

期内,前述五大产品线均保持双位数增长,其中MI、MR及RT业务线的同比增速均超30%。根据此前招股书,高端MI分子影像成像系统产品毛利率最高,2018年至2021年均在62%以上。钛媒体App制图,数据来源:财报

MI可显示组织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主要应用于探索癌症、帕金森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 发展和转归。

联影医疗是国内少数取得 PET/CT 产品注册并实现整机量产的企业, PET/CT 产品已多年实现中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另外,在中国PET/MR市场中,联影医疗与西门子医疗和GE医疗同赛道竞争。按照2022年国内新增市场金额统计,联影医疗的PET/MR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在2022年,联影医疗总共卖出了100台MI产品,上年末这一数据为80台。综合来看,五大产品线累计出售3431台设备,有数据可查的2018年为出售1264台,4年间增长了171.44%。这为联影医疗的维修服务带来增长基础。

2022年,其维修服务收入同比增长70.44%至7.49亿元,总收入占比提升1.96个百分点至8.11%。公司在财报中指出,该业务板块的增长主要系装机量不断累加使得服务收入呈高速增长趋势。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医学影像设备领域,并称为“GPS”的医疗器械三巨头GE医疗、西门子、飞利浦是市场的垄断者,在销售设备之外,维保服务是其重要的收入项,占比在40%至50%。是经过市场验证的“牢固”收入结构,联影医疗正在向此靠拢。

高质量的维保服务不仅能直接带来收入,还会成为设备销售的加分项,从而影响所有系列产品的收入。

全球化战略持续兑现,海外同比增长111%

去年8月,联影医疗正式登陆科创板,彼时,公司在招股书中提到,“发行募集资金将进一步支持公司未来发展的规模化和全球化”,这一目标正在兑现。

2022年,联影医疗境外收入10.78亿元,同比增长110.83%,总收入占比提升4.52个百分点至11.67%。2019年至今,联影医疗境外收入增速均保持了三位数增长。

根据年报,截至2022年12月31日,联影医疗在美国、日本、波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南非、摩洛哥、马来西亚等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建立销售网络,公司产品已进驻美国、日本、韩国、 新西兰、意大利、印度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对于国际市场,联影医疗采用“一核多翼”的场策略,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是以高端设备破冰重点市场的关键国家,并建设本土化团队,提升售前售后服务能力;中期,将加强各区域中心建设投入,并与当地医生、医院的“产学研医”合作,加速区域中心能力建设和市场拓展力度,实现区域内重点市场全线产品覆盖;后期,确保各区域中心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在区域市场内的独立运营,即本土化销售网络及售后团队的成熟部署。

不过,联影医疗也在年报中指出了海外业务的经营风险,包括政策和审批、市场竞争、境外销售渠道拓展三部分。

截至2022年末,联影医疗通过14家境外子公司搭建了境外团队。

靠研发“做大做强”,10款产品获NMPA注册

透过这份新交出来的“答卷”,联影医疗强研发的标签再度加固。

2023年一季度,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83.06%至4.12亿元,费用率高达18.64%,这也是导致公司当季净利润增速放缓的原因之一。公司称主要系加大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增加,人力成本增长所致。在财报发布后的交流会上,联影医疗管理层也表示,未来会优化研发费用管理比例。

而在2022年年报中,联影医疗的研发费用已经上浮,增速34.90%,为近4年来年度最高。钛媒体App制图,数据来源:财报及招股书

在研发费用细分项目中,涨幅最大的莫过于职工薪酬,从2021年6.76亿元涨至2022年的9.29亿元,这主要是因为研发人员大幅扩增。

截至报告期末,联影医疗研发人员数量为3088人,比上年末增加了941人,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从39.19%提升至42.49%,薪酬合计10.57亿元,增长了31.31%。

坚持高研发投入,是联影医疗的科研底色。

2018年至2022年,其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7.1%、19.42%、13.12%、13.35%、14.14%,这高于A股医疗板块最不吝于研发投入的迈瑞医疗(300760.SZ)。同期,迈瑞医疗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9.21%、8.85%、8.89%、9.99%、9.62%。

目前,联影医疗建立了垂直化研发体系、平台化研发模式、前沿创新策略,并拥有全球研发人才储备。举例来说,公司在上海、美国休斯敦均设立了未来实验室,以布局前瞻性研究,把握行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为公司研发创新提供技术储备。

以强研发为基石,2022年公司有10款产品获得国内NMPA注册,其中就包括行业首款人体全身磁共振uMR Jupiter 5T,产品攻克了超高场磁共振核心部件及核心技术难题,实现超高场全身临床成像。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39款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可销往60余个国家和地区;37款产品通过FDA认证,获准在美国销售,销售网络覆盖全球主要发达市场及新兴市场。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在27个国家和地区新获当地产品注册,涉及42款产品。

在2023年公司经营计划中,联影医疗表示,将继续加大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力度,在现有研发部门的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购置研发设备、扩大研发团队,不断推进MR、CT、XR、MI、RT、US等领域新技术的布局开发,实现前沿技术快速转化应用,并通过专利保护增强公司的技术壁垒。

另外,公司也将持续重视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进一步提升公司各系列产品的自研比例。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159749.html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