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多久,有些东西总会归来。比如,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那种熟悉的节奏回来了。
4月16日的清晨,随着一声发令枪响,来自天南地北的26000名马拉松爱好者,从武汉沿江大道鱼贯出发,途经壮丽的黄鹤楼、横跨武汉长江大桥、踩过雅致如画的东湖绿道,与“一城两江三镇四桥五湖”的风景融为一体。
傍晚,在人头攒动的江汉路步行街,广告灯箱上的“江湖武汉”透着生活气,而两江四岸的灯光秀,则更加奇幻夺目。
经历过新冠疫情的“三年长跑”,武汉用一场城市马拉松按下加速键。一位跑者完赛后告诉懒熊体育:“有江有湖、有文化、够劲,还是熟悉的那个体育之城。”
除了汉马回归,武汉还首次举办体育消费周、体育消费博览会和首届体育招商大会,并向市民发放价值1000万的体育消费券,预计带动上亿元的消费,同时宣布年内将举办20余场大型体育赛事。
“体育的带动效应是很明显的,跟体育相关的旅游、住宿、餐饮都有直接拉动,”武汉文旅集团副总经理、武汉体发投公司董事长胡志军对懒熊体育说。
体育,正以一种熟悉的节奏回来。而那个令人熟悉又充满激情的武汉,也归来了。
体育助力武汉复苏
今年强势归来的“汉马”,路线和玩法较以往有了不小的升级,沿途设置极具特色的“音乐加油站”20个,同时配套发起“汉马美食节”、“武汉见”等系列活动,来服务八方跑者。
据胡志军介绍,“汉马”因疫情停办的三年,武汉的城市发展并未停滞,而是蓄势待发,马拉松就是最好的见证,“今年马拉松沿途的服务较以往更加完备,沿途五颜六色的加油站、医疗保障以及赛后服务等设施,展示武汉市各个城区自身的文化特色。”
在武汉,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在迅速提升。常年与体育局合作做产业调查、场地调查等工作的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方春妮告诉懒熊体育,疫情后的武汉,整座城市的体育劲头明显更足,武汉体育产业的市场主体在逐步活跃起来,大家对市场的期待都在迅速上升,武汉各个区对体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非同以往。
方春妮向懒熊体育透露,武汉体育产业的市场主体目前有1万家左右,疫情这些年有些市场主体受到疫情强烈冲击,但很多都选择坚守,甚至决定增加新的投入。
方春妮认为,硬件设施是基础保障,体育产业核心业态是竞赛表演和健身娱乐,这两块其实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有一定区别,“竞赛表演主要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赛事,对场馆有更高要求,大型高端体育场馆建设,是武汉市未来努力的方向;健身娱乐业,体育公园、体育服务综合体是未来武汉健身休闲方面发展的一个方向,招商当中,体育公园可以适用所有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对提升武汉市全民健身的氛围,推动全民健身更高质量发展,健全更高水平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这种热情也吸引着更多的体育企业扎根武汉,4月15日举行的首届武汉体育招商大会,现场签约项目超过43个,总金额达142.69亿元,主要涵盖体育场馆建设运营、体育赛事、体育科技研发等类型。
“2023武汉体育招商大会,是践行‘体育+’模式,实现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重要实践,”武汉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雷利军在会上发言,“以体育盛会拥抱商业发展,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构建武汉体育产业的‘朋友圈’,发掘武汉体育产业的广阔商机,推进新时代武汉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武汉体育产业发展亮点很多,比如在“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评选中,多个主体晋升成为“国家队”。在胡志军看来,企业选择一直在武汉坚守,就是看中武汉营造出的良好体育氛围和营商环境,“体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刚需,要各方着力培育这个意识,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
体育基因在城市中流淌
提起武汉,大多数人对它的第一印象似乎都停留在热干面上,对武汉有些了解的人,会觉得电影《万箭穿心》里,虽历经生活折磨但仍不服输的武汉女人李宝莉,就是“热干面”的典型代表。
武汉作为九省通衢的中部重要交通枢纽,辛亥革命在这里打响第一枪,也是邓小平1992年南巡视察的第一站,近代历史文化在武汉两江四岸三镇的时空里荡漾,让这座城市形成了特有的气质和性格。“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武汉的繁华自水陆码头而起,天然兼备了北方人和南方人的某些特性。
热、闹、拥挤,是武汉的城市底色,不论是电影《人生大事》里的取景地人气不输上海南京路的武汉江汉路步行街,还是电影《浮沉迷事》里的取景地武汉世界城光谷步行街,都是武汉这座城市有生活气的直观显现。前两年李娜、杨威等体育明星发起的“用夜跑助力武汉夜经济”的倡议,让人们对武汉的商业氛围、对它的热闹,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进而多了一份憧憬。
武汉体育的生机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养成,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在体育消费周期间表示,体育服务业与体育制造业占体育产业的比重,与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消费成熟度有密切关系。
武汉的资源禀赋,使得体育基因早已在这座城市里流淌。“体育之城”由来已久。1924年,首次由中国人组织的全国运动会在武昌公共体育场举行,20世纪30年代的长江竞渡,更是国际知名的体育赛事。2017年8月31日,武汉体育中心的国足世预赛现场,5万球迷的同声高唱让中国足球在那一刻记住了胜利的感觉,武汉无愧于“国足福地”的美誉。
这一基因是被传承下来的。不管是近年来一票难求的武汉马拉松,还是规模壮观的7·16渡江节和中国汽摩运动大会,亦或是天马行空的世界飞行大会、国际赛马节,都成了武汉的闪亮名片。在此基础上,武汉将视野放得更大,今年要举办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等20余项国际体育赛事,通过更多的赛事与国际接轨,主动迈向全球,对外展示湖北文化。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泽发在体育招商大会上说:“体育是武汉人民健康生活的幸福密码,体育产业是促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体育让武汉更美好
如今,包括武汉在内的众多新一线城市都在竞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而运动活力相对更浓的武汉,选择深化体育这张特色名片,以体育拉动消费,以体育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一战略上,体育运动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文旅集团体发投公司提供的数据,作为参与性消费与观赏性消费的武汉马拉松,2019年共有来自全世界的2.4万名跑者参加了比赛,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为备战赛事,跑友们在装备、训练上的人均消费超过800元,而占比达58%的外地跑者,在武汉平均停留时间为2.5天,人均日消费约920元。官方统计,武汉马拉松的跑者、观众,在赛事期间为交通、酒店、餐饮、零售、旅游等关联行业带来总计约1.78亿元的直接消费,累计经济拉动效应达3.84亿元。
在打造“体育”这张名片和促进本土体育产业发展方面,不止传统赛事,新潮赛事和时尚运动也是武汉未来的着力点。
胡志军介绍,包括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街头篮球、机器人格斗、ESTAR电竞、AR赛事等在内的新潮赛事和时尚运动,在武汉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很多的可能性,“未来要提供更多赛事的供给、更多场馆的供给,让新型运动和旅游融合,相互促进,露营很明显就是体育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我们不止要让客人在营地住下来,还要组织射箭、飞盘等运动,这需要我们多动脑筋,将服务工作做深做细、把产业链做长做粗。”
这些需求同时也能带动新一轮城市更新,一些老旧厂房经过改造,建设成为惠及更多人的体育绿地、体育中心和社区公园,打造全覆盖的体育场景矩阵,提高青少年群体的体育培训等,持续实施“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和“体育惠民工程”。
在方春妮看来,硬件设施是基础保障,体育产业核心业态是竞赛表演和健身娱乐,这两块其实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有一定区别,“竞赛表演主要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赛事,对场馆有更高要求,大型高端体育场馆建设,是武汉市未来努力的方向;健身娱乐业,体育公园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招商当中,体育公园可以适用所有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对提升武汉市全民健身的氛围,推动全民健身更高质量发展,健全更高水平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现在体育综合体的打造,是武汉市很关键的努力方向。”
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还可以有效改善武汉的“软环境”,促进当地人和外来人口之间的连接与融合,为城市带来归属感和幸福感。
“动起来,购精彩”,如今年武汉体育消费周的主题所传达,体育正在成为武汉复苏的新担当。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15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