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很美味》改电影,怎么不香了

《爱很美味》改电影,怎么不香了

在最近一个月高分新片云集的时间点,《爱很美味》的豆瓣7.8分,看似不算突出,比起剧版的8.1分仍有差距,但在剧集改编电影的作品序列里,这样的口碑已然冠绝群雄。

剧集改编成电影不是一个新鲜事,据The Numbers统计,1995-2014年的所有好莱坞电影中,有238部改编自电视作品,占比约为2%,但所占市场份额达到4.72%。数据形象地展现出了剧集改编电影的市场定位数量上不占主流,但投资收益堪称稳定。两部狂揽近7亿美元票房的电影版《欲望都市》,就是好莱坞剧改影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在IP发展历史更短的国内,它的情况也十分相似。自2011年《甄嬛传》热播以来,一股IP狂潮开始席卷影视圈,剧改影作为这股潮流中的一个小分支,其发展历程本质上也是电影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缩影。

《爱很美味》改电影,怎么不香了

毒眸统计了知名度较高的剧集改编电影案例,从表中不难看出,所有的电影无一例外在豆瓣评分上均低于剧集。这或许是剧改影注定难以摆脱的口碑困境,虽然近年来上映的新项目也已经在口碑层面有所回暖,但要成为一条成熟的项目投资路径,还需更多样本来总结经验。

开端与泡沫

“因为爱情,不会轻易悲伤。”2011年,一首《因为爱情》唱遍大江南北,顺带着其作为宣传曲的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在情人节档期一举砍下1.93亿票房,是当年的年度票房第八。

这是国内剧改影案例中绕不开的一部。电影改编自1998年的同名剧集,从演员到主创均为原班人马。时隔近十三年才重新和大众见面,很难说这样的票房成绩有多大程度来自于当年剧集受众的助力,更大的可能是乘上了当时“怀旧型青春片”刚刚吹起的东风,这一点在两年后劲收7.19亿票房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此之后,大热剧集改编为电影开始变得更加频繁。2014年的《北京爱情故事》,4.06亿刷新了情人节档的历史票房纪录,并维持至今。这一时期内的剧改影项目,往往选取的都是大众化的剧集,受众广泛,几乎可以用“家喻户晓”来形容。这些项目剧改影之后,即便主演有所变更,但大部分情况下导演编剧等主创团队没有变更,尽可能让导演自己来翻拍自己的剧集代表作,保持风格上的一致性。

不过,事与愿违,即便是相同的主创把关,票房忽高忽低,口碑也难称满意,对各家公司而言,剧集改编成电影的方法论还在不断摸索阶段。

2015年,由于流媒体平台的介入,剧集市场率先开启了“流量演员+网文IP”的“高效组合拳”时代。这一时期的剧改影作品,本质上并非由电视剧改编而来,而是由小说原著改编而来,只不过先行播出的剧集大大提升了原著的知名度,拓展了受众群。相隔时间更短的电影作品一经上映,能最大程度地吃到剧集播出的红利。

即便这些电影作品的主演和主创团队均与剧集不同,但由于大部分情况下采用的都是流量演员,来自主演阵容变化的负面影响可以降到最低。随着流媒体平台对电视台在播出渠道上的替代趋势逐渐显现,这一时期的大热剧集相对于上一个时期也呈现出更圈层化的特征,也即意味着IP核心受众为电影买单的概率更高。

从上述表格不难看出,自《何以笙萧默》开始,剧改影作品的整体票房水平,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但口碑却整体下滑了一个档次。《盗墓笔记》超10亿的票房成绩,更是被业界视作电影市场进入“IP+流量”时代的起点。

只要码齐流量演员+热门IP的盘子,不论作品质量如何,投资都能收获确定性的回报,自然能收获资本市场的青睐。也不只是剧集,在当时的改编潮下,任何IP的“电影化”都十分积极,比如“综艺大电影”这种目前已经几乎绝迹的形式,当年同样蔚然成风。

IP本身不是原罪,关键在于IP开发的过程中是否对内容有足够的尊重。随着“流量+IP”的公式被越来越频繁地套用,演员片酬和IP版权都在水涨船高,这就导致一部电影的投资能分到剧作和制作层面的比例越来越紧缩,于是“高口碑”自然只能成为奢望。

但泡沫终有被打破的一天,因为没有观众会永远为烂片买单。从2018年开始,流量演员对票房的带动作用逐步下滑,加上其片酬之高昂,往往令“IP+流量”的项目血本无归。此后的电影市场开始逐步回归理性,不再盲目依赖“IP+流量”公式,但给观众留下的烂片印象却难以快速回转。在《想见你》《爱很美味》等影片上映前,不少抵制影版,担心“毁原作”的声音在社交平台上十分常见。

剧集翻拍电影,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更多的作品来慢慢消除这一类负面印象。

重口碑的剧改影

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后,剧改影的风潮偃旗息鼓,中间虽偶有《爱情公寓》《一吻定情》等老IP翻新之作,但并未形成集体样本。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随着流媒体平台对剧集市场改造的日益深入,剧集观众的分众化趋势尤为明显,每年热度最高的剧集们,也难掩圈层化的底色。真正的大众化剧集作品,相对于电视时代少了太多。而剧集由于是网络渠道的分发逻辑,圈层化也能实现高播放量,但电影一经上映就是全国院线,尽可能地圈定更大范围的观众才是票房提升之道。

其次,剧集市场的整体用户画像与电影市场也有不少的区隔。据云合《2022年连续剧网播表现及用户分析报告》,2022年爱芒腾优上新独播剧观众中,女性占比在64%-67%之间,20岁以下观众约11%,40岁以上观众约20%。而另据猫眼《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2022年电影市场男女比例基本对半开,20岁以下观众约6.7%,40岁以上观众仅14%,在低龄和高龄观众群比例中均远不如剧集市场。

因此,剧集市场中的大热IP,摇身一变到电影市场中,很有可能面临水土不服的窘境。但《想见你》与《爱很美味》的大胆尝试,还是给新时期的剧改影作品初步勾勒出了一张貌似可行的路线图。

首先,在改编对象的选择上,不是盲目选择大热剧集,而是选择口碑好的高分作品,并且尽量在创作上保证原班人马,对电影项目的口碑也有所保障。高口碑作品能拥有更强大的粉丝粘性,在电影上映时也有望在单纯依靠粉丝情怀之外,靠口碑宣传圈定更多受众。

其次,这两部作品中的演员都并非大流量明星,保留原主演的情况下亦无需在片酬方面有过大的投入,加之其均为原创剧本,也没有了IP原著版权费的支出。从类型上来说,都市爱情的故事也注定了影片的制作成本无需太高站在投资产出比的角度,它们更有望以小搏大,至少不至于血本无归。

另外,两部影片背后的投资方,都有老牌影企的身影,《想见你》是万达,《爱很美味》是华谊兄弟。同为剧改影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也是万达待映片单中的重要片目。老牌影企对过去曾经奏效的投资路线保留了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并不难想象,且如前所述,剧改影项目相比原创剧本,的确在商业层面有更好的稳定性,即便不指望整个公司靠它翻盘,但至少不会让账面更加难看。

《想见你》和《爱很美味》的参与公司

两部影片的主创,也是两家公司的长期合作对象,华谊兄弟此前刚与《爱很美味》导演陈正道合作过《盛夏未来》,万达下一部与《想见你》监制林孝谦合作的《倒数说爱你》也正准备于五一上映。与经过市场验证的导演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样是老牌影企赖以成名的方法论。

不难看出,自电影行业去泡沫化以及剧集行业分众化之后,影视公司对剧改影的尝试重归谨慎,并且更遵从内容逻辑、注重控制成本,为行业也补充了“小而美”的供给。

剧改影,不好改

但即便如此,两部新片同样没能逃过“电影评分必定低于剧集”的宿命。

这一方面当然与豆瓣这一平台的用户属性有关,日常为剧集打分的人群所对标的作品,与为电影打分的人群所对标的作品大不相同,因此直接把剧集评分和电影评分作横向对比有失公允。

另一方面,首因效应的作用,也让观众容易对所见的第一版故事有更深的滤镜。相对来说,改编之后的作品无论做多大程度的改动,都很难打破前作的好印象,更不用说实现自我超越。在影改剧的作品中,诸如《失恋33天》《致青春》等,改编之后的剧版评分亦不如影版。

那么,剧集改编电影是否注定吃力不讨好?这两部最新的样本,能否给剧改影项目以创作上的启示?一位业内编剧告诉毒眸,《想见你》与《爱很美味》面临的是不同的改编难题。

“《想见你》本身是悬疑类型,需要强情节的故事以推动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且原剧集的故事线已经收束完整,要改编难度很大。而《爱很美味》本身更偏重于展现三姐妹的日常生活,不需要一个有明确头尾的故事线,原作的结局也留有很大的续写空间,只要作为核心的三姐妹人还在,故事就可以一直写下去。”

这也是两部先后上映的影片口碑上存在不少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影版《想见你》的豆瓣评论中,差评集中于影片过度执迷于“穿越”的设定,而没能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处理好人物穿越的动机,导致逻辑上纰漏百出;而无需强故事线的《爱很美味》,几乎不需要担心处理不好“逻辑”问题,哪怕只让三姐妹的生活以细碎化、零散化的方式继续进行,被部分用户评价为“大银幕看电视剧”,也足以博得好感。

只是,剧集的生产逻辑与电影本来就有质的不同,所谓的“大银幕看电视剧”,背后也没有那么简单。

陈正道在近期的一则访谈中有提及《爱很美味》剧集与电影创作时的重心差异,他表示,剧集对他而言是一个“贴标签”的过程,而电影是一个“撕标签”的过程。“对于剧集观众来说,她们会希望自己得到的体验是跟预期一样的,这和剧的观看场景有关,观剧是生活和娱乐时的体验之一。但电影是坐在影院里专心看两个小时的,所以我们尽量让对错和好坏没有那么绝对,让两性关系中不同的观点和可能性都尽可能面面俱到地呈现。”

在他的理念里,剧集和电影创作面对的课题完全不一样。他认为,热爱电影的创作者不论观众或者影展是否买单,一定都会追求所谓的“电影感”,比如镜头语言、细腻的表演、精致的打光等等。但这些追求,在剧集的创作中“百分百是多余的”。作为剧集创作者要思考的核心课题是,如何在大量的角色当中,清楚了解并呈现每个角色当下的立场、戏剧张力和人物支撑点。

近年来,亦有不少知名电影导演开始尝试剧集创作,但口碑有好有坏。如果没结合观众的观看场景,找清楚剧集与电影创作的不同侧重点,那么“水土不服”只能是一种必然。

要让剧改影在未来成为更具发展前景的投资选择,洗刷过去“IP+流量”时代遗留的负面印象,就势必在创作端就不能只考虑“卖情怀、媚粉丝”,而是要尊重两种产品、两个不同的市场逻辑,以及所有的观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58701549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链接:https://www.xmnhj.com/h/157777.html

      
上一篇 2023-04-18
下一篇 2023-04-1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